0%

九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叶径兰芳尽,花潭菊气浓。
寒催四序律,霜度九秋钟。还当明月夜,飞盖远相从。

李峤

译文

曲池朝下雁
清晨,弯曲的池塘边落下南飞的雁
幽砌夕吟蛩
夜晚,幽深的台阶旁传来蟋蟀的低吟
叶径兰芳尽
小径旁的兰草芬芳已消散
花潭菊气浓
潭边的菊花香气正浓郁
寒催四序律
寒意催促着四季的更替
霜度九秋钟
秋霜随着深秋的钟声降临
还当明月夜
待到那明月高悬的夜晚
飞盖远相从
我将乘着车马,远远追随你

词语注释

幽砌(yōu qì):幽深的台阶
蛩(qióng):蟋蟀
四序:四季
九秋:深秋
飞盖:古代官员出行时车上的伞盖,此处代指车马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城,金风渐起,太液池畔的残荷尚余几分清韵。李峤执笔立于集贤院轩窗之前,檐角铁马正叮当作响,恰似催动了他胸中酝酿已久的诗情。这位武后朝的"文章四友"之一,此刻正肩负着奉教应制的重任——要为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谱写新篇。

案头摊开的《礼记·月令》泛着黄,其中"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与窗外实际景象奇妙重合。太史局昨日刚呈报"北斗七星柄指戌位",标志着律历中的无射之月已然来临。诗人凝视着宫墙内开始飘落的银杏,忽然想起去岁随驾骊山时,曾见终南山麓的野菊如碎金般铺满峡谷。这些记忆碎片在"叶径兰芳尽"的顿悟中骤然连缀——兰草芳歇不正是《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反衬?而御苑中特意移植的彭泽异种菊,此刻正应了"花潭菊气浓"的盛景。

更漏声里,诗人听见值夜学士吟诵着《豳风·七月》的"九月肃霜",忽然惊觉自己笔下"寒催四序律"暗合《汉书·律历志》中"阴阳相生,四序代至"的天道循环。远处安福门传来的暮鼓声与尚书省门前的霜钟形成奇妙应和,这让他想起去年重阳在含元殿目睹的盛况:百官簪菊、赐宴曲江,"飞盖远相从"的马车竟堵塞了朱雀大街。诗人嘴角微扬,狼毫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句时,窗外恰飘来尚食局蒸制重阳糕的甜香。

赏析

诗人以精微的笔触构建起九月时空的立体画卷。曲池低处的雁阵与幽阶暗处的蛩鸣形成空间的对位法,一"朝"一"夕"的时间刻度里,飞禽的迁徙与昆虫的蛰音共同谱写着季节的变奏曲。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善以物候变迁为经纬,织就天地人情的三重锦缎"。

"叶径兰芳尽,花潭菊气浓"二句展现植物王国的政权更迭。兰草的式微与菊花的鼎盛构成芬芳的禅让,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许这种"嗅觉意象的蒙太奇",认为诗人用气息的更替替代直白的时序交代,实现了"香气的视觉化表达"。而"尽"与"浓"的张力,暗合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两极映照显造化之功"的美学主张。

寒霜的意象群构成全诗的情感枢纽。"四序律"与"九秋钟"将抽象的时间具象为可感的律动,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这是"将天文学转化为心跳节律的典范"。霜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生命隐喻,周汝昌《千秋一寸心》中解读此意象:"诗人笔下的白霜,实乃时光凝成的盐晶,沉淀着所有来不及言说的怅惘"。

结句在清冷中绽开温暖的期许。明月夜的飞盖相从,用《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理论来看,实现了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的飞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这种结尾:"如冷灰里爆出的火星,在绝望的灰烬中突然亮起希望的橘红"。远相从的遐想,使全诗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精神超拔的升华。

全诗暗合"悲秋而不伤秋"的盛唐气韵,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这类作品"将时序代谢的惆怅,转化为宇宙韵律的审美静观"。在霜天万类的肃杀中,诗人最终以人文情怀战胜了自然法则的威严。

点评

此诗以"九月"为骨,以"时序"为脉,李峤运五律如绣工引线,针脚细密处尽显初唐气象。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寒催'一联最得造化之笔,不写秋而秋意自透,律度精严中犹存天趣"。

首联"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俯仰之间,物候与心绪同频,雁影蛩声皆成诗眼"。颔联"兰芳尽"与"菊气浓"对举,方回《瀛奎律髓》赞曰:"芳菲代谢之际,偏写得这般雍容,可见诗人胸次"。

末联"飞盖远相从"尤耐寻味,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结句忽作希声,似离题而实点睛,盖九秋明月正是诗人精神所寄"。全诗如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言:"节序之咏贵在即目会心,此作不黏不脱,犹见六朝遗韵而自开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