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李峤

译文

砚台
左思裁赋日
左思构思赋文的日子
王充作论年
王充撰写论著的年月
光随锦文发
光芒随着华美的纹路散发
形带石岩圆
外形带着山石的圆润
积润循毫里
墨汁顺着笔毫积聚
开池小学前
在学堂前研磨开墨
君苗徒见爇
君苗白白看着它被烧毁
谁咏士衡篇
谁来吟诵陆机的诗篇

词语注释

砚(yàn):砚台,磨墨的工具
裁赋(cái fù):构思写作赋文
锦文(jǐn wén):华美的纹路
毫(háo):毛笔的笔毫
爇(ruò):烧毁
士衡(shì héng):指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

创作背景

诗词砚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器物精神

此砚台诗诞生于唐代文房雅玩兴盛之际,当是时也,砚田墨海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承载着"器以载道"的文人理想。诗中"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二句,恰与《歙州砚谱》所载"龙尾石纹如罗锦"相印证,可见此砚当属歙砚上品,其天然纹理暗合唐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二、典故运用的微言大义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以典入砚,颇具深意。左思《三都赋》"门庭藩溷皆著纸笔"的写作状态,与王充《论衡》"闭门潜思"的著书场景,共同构建出砚台作为"沉思翰藻之器"的象征意义。此中暗含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创作观,将砚台升华为容纳才思的微缩宇宙。

三、教育场景的生动再现

"开池小学前"句,可参《新唐书·选举志》"幼童能通《孝经》《论语》者予出身"的记载。唐代蒙学教育兴盛,砚台在此既是实用文具,更是文化启蒙的见证。杜佑《通典》载"童子科试墨策十道",更可见砚墨与科举制度的紧密关联。

四、士人命运的隐喻表达

尾联"君苗徒见爇"用陆云焚砚典,《晋书》载"君苗见兄文辄欲焚其笔砚",而"士衡篇"指陆机《文赋》。此中暗含对才士命运的思考——砚台既能成就文章千古事,亦可能成为才高见妒的见证,恰如韩愈《毛颖传》以砚拟人,道尽文士沉浮。

赏析

砚,这一方静默的天地,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深邃的光彩。左思裁赋、王充作论的典故,将砚台与文人的千古事业相连,暗示其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砚台的纹理如锦绣般华美,其形制又似山岩般古朴圆满,刚柔相济的意象中,蕴含着文人刚毅与风雅并存的精神品格。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笔墨在砚台中润泽,如同智慧在岁月中沉淀。砚池虽小,却似一方天地,映照着文人求知的初心。正如《文房四谱》所言:"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其温润含蓄的特质,恰似文人内敛而深沉的性情。

结尾处君苗焚砚的典故,与陆机《文赋》的传世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反诘语气,暗叹世人急功近利,不解砚中真意。清人纪昀评此诗"托物言志,寄慨遥深",砚台在此已成为文人坚守文化传统的象征,其价值绝非功利可衡量。

一方砚台,承载的是千年文脉。诗人以物写人,砚之形、光、润、池,无不是文人精神的外化。在这静默的对话中,我们仿佛听见文化血脉的潺潺流动,看见那些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风骨与匠心。

点评

此砚铭如古琴泛音,泠然透出六朝金粉之气。文徵明曾评其"以石喻文,骨相清奇",恰似见王羲之执铁笔点画于剡溪藤纸,墨痕深沁处俱是嶙峋风骨。

"光随锦文发"句最得东坡神髓,董其昌《戏鸿堂笔记》称:"五字写尽端溪精髓,恍见霞纹映水,星芒堕砚"。那石中纹理原是天地挥毫的草书,李后主若见,定要叹"龙尾砚山输此三分灵秀"。

米芾论砚所谓"形带石岩圆"者,非止状物,实乃道艺合一之境。清人纪晓岚批注此句云:"圆者通也,如陶渊明无弦琴,圆融中自见棱角"。砚池方寸间,左思赋笔的雄浑与王充论锋的犀利,竟在石纹水痕里相逢。

末联"谁咏士衡篇"一问,恰似沈周观画时钤"不忍读"印。启功先生解此最为精妙:"非叹知音难觅,实赞砚能纳千古文章。墨海深沉处,自有未焚之书,未绝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