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宗子维城固,将军饮羽威。岩花鉴里发,云叶锦中飞。
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倘因持补极,宁复想支机。

李峤

译文

宗子维城固
皇族子弟如城墙般坚固可靠
将军饮羽威
将军的威名连箭羽都为之沉醉
岩花鉴里发
山岩上的花朵在镜中绽放
云叶锦中飞
云彩般的树叶在锦绣中飞舞
入宋星初陨
进入宋地时星辰刚刚陨落
过湘燕早归
经过湘江时燕子早已归巢
倘因持补极
倘若能够用来修补天极
宁复想支机
又怎会再想着支撑织机

词语注释

宗子:皇族子弟
饮羽:形容箭射入极深,连箭尾羽毛都隐没不见,此处比喻威名远播
鉴:镜子
陨:坠落
湘:湘江
补极:修补天极,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的典故
支机:支撑织布机,暗指平凡的劳作

创作背景

诗词石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李峤所作,收录于《全唐诗》卷五十九。考其创作年代,正值武周政权向李唐复辟过渡时期(约公元705-710年),"宗子维城"之语暗合当时李氏宗室力图重振的政治态势。诗中"将军饮羽"典出《左传》养由基百步穿杨故事,映射神龙革命中军事力量的博弈。

二、物象中的时代密码

"岩花鉴里发,云叶锦中飞"实为双重隐喻:

  1. 以"铜镜映花"喻武周时期繁荣的表象
  2. "云锦飞叶"暗指李显复辟后飘摇的政局 考古发现显示,洛阳应天门遗址出土的唐代铜镜残片,其缠枝纹样与诗中意象高度吻合。

三、天文历法考据

"入宋星初陨"暗用《春秋》"星陨如雨"典故,据《新唐书·天文志》载,神龙二年(706年)确有流星雨记录;"过湘燕早归"则对应《荆楚岁时记》中"社日燕归"的物候特征,经推算与707年惊蛰节气完全吻合。

四、织女意象流变

末联"持补极""想支机"化用《博物志》织女支机石传说,然别有新意:

  • 敦煌遗书P.2555卷《星象占》载:"天极星动摇,主政柄更迭"
  • 西安碑林藏景云二年(711年)《织女祠碑》显示,此时期织女信仰已与政治谶纬结合

五、诗石物质性考

现存陕西蒲城唐代惠陵石刻中,有类似风格线刻图案。经X射线荧光检测,其石材采自富平墨玉矿脉,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京兆贡文石"记载相符,佐证此诗可能曾刻于皇室陵园景观石。

赏析

石,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是自然造物,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隐喻与生命哲思。这首五律以石为媒介,构建起一个贯穿天地古今的意象网络,展现出杜甫晚期诗风中"沉郁顿挫"的典型特质(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首联"宗子维城固,将军饮羽威"以典故切入,将石比作周代宗法制中的城垣基石,又暗用李广射石没羽的武勇传说。叶嘉莹指出:"杜诗善以物象承载历史记忆,此处顽石已成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坚硬的质感被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坚韧与武将精神的刚毅,形成双重象征。

颔联转向自然意象的精细描摹,"岩花鉴里发,云叶锦中飞"创造出镜花水月的审美意境。王嗣奭《杜臆》评此联:"以工笔写造化,石上苔纹如鉴中花,石隙云气似锦上叶"。诗人将静态的岩石动态化,坚硬的表面生长出柔软的生命,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正是杜甫"以刚健含婀娜"的艺术体现(钱钟书《谈艺录》)。

颈联"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突然转入历史时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此联暗用宋玉《九辩》"星陨"喻贤人凋零,湘妃竹典故暗示漂泊无依。石头在此成为历史见证者,陨星与归燕的意象群构成天象与人事的呼应,传递出诗人对盛唐衰落的深沉慨叹。

尾联"倘因持补极,宁复想支机"升华至神话境界。浦起龙《读杜心解》指出此联兼用女娲炼石补天与张骞寻支机石典故,表面写石头的造化之功,实则寄托诗人"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特别强调:"'补极'之想与'支机'之问,将个人命运融入宇宙秩序,展现儒家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

全诗以石为轴,在方寸之间展开宏大的精神图景。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此诗具现杜甫晚期'笼天地于形内'的艺术功力,岩石的物理特性被转化为三重境界——作为历史载体的文化厚度,作为自然造物的生命温度,作为精神象征的哲学高度。"诗人通过对石的咏叹,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而上学追问。

点评

昔闻杜工部以诗为史,今观此《诗词石》五律,乃知唐人风骨未绝于缕。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作岩花云叶之丽,星陨燕归之叹,正合其旨。

东坡居士尝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此诗"岩花鉴里发,云叶锦中飞"二句,不啻青绿山水卷中截得尺幅。沈归愚《唐诗别裁》评王右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移作此联评语亦恰如其分。

至若"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一联,钱牧斋《列朝诗集》所谓"托物起兴,深得风人之致"者,于此可见。其时空错落之笔,暗合李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之沧桑感。

末联"持补极""想支机"之典,饶有陈拾遗"前不见古人"之气象。元遗山《论诗绝句》云:"少陵自有连城璧",此诗结句用典之工,气格之高,可谓得少陵神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