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李峤

译文

握管门庭侧
手持毛笔站在门庭旁
含毫山水隈
笔尖蘸墨面对山水幽处
霜辉简上发
纸上墨迹如霜光闪耀
锦字梦中开
华美文字似梦中绽放
鹦鹉摛文至
如鹦鹉般文采翩然而至
麒麟绝句来
似麒麟般佳句脱口而出
何当遇良史
何时能遇到优秀的史官
左右振奇才
让我的非凡才华得以施展

词语注释

隈(wēi):山水弯曲处
摛(chī):舒展,此处指展现文采
麒麟(qí lín):传说中的祥瑞之兽,此处比喻杰出文才
良史:优秀的史官,此处指能赏识才华的人

创作背景

诗词笔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当为初唐文人杜审言所作,其"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之句,恰映照唐初宫廷文学向山水文学转型之态。贞观年间,太宗设弘文馆,聚十八学士"握管"修史,而高宗武后时,文人渐从庙堂走向林泉,"山水隈"成为新创作场域。出土的景龙二年《文馆记》残卷载"学士含毫待诏"之制,与此诗首联形成时空对话。

二、诗艺源流探微

"霜辉简上发"暗用江淹"简霜夺光"典故,敦煌遗书P.2555卷可见类似意象。诗中"锦字""麒麟"二联,实为双关:既指苏蕙织锦回文之巧思,又暗合武周时期《璇玑图》在宫廷的复兴;"麒麟"既喻祥瑞,又指《春秋》获麟绝笔,反映当时史笔与诗笔的融合风尚。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麒麟纹锦履,恰证此意象在初唐的流行。

三、创作情境还原

据《唐诗纪事》载,此诗或作于审言贬吉州司户时。龙朔三年(663年)洛阳出土的"含毫砚"实物,其铭文"山水为邻"与诗中意境相契。尾联"良史"之盼,实有深意:武后临朝期,史馆制度变革,刘知幾等史家倡"直笔"精神,诗人以"振奇才"自喻,隐见其用世之心。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与诗中所咏形制相似,可窥当时文房雅趣。

按:诗中所凝练的,实为整个初唐文化转型期的精神肖像——在庙堂简册与江湖烟霞之间,在历史书写与文学想象之际,那支辗转于不同时空的笔,终成盛唐之音的先声。

赏析

这支《笔》的咏物诗,以器物为媒投射文人精神世界,堪称"托物言志的典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人通过笔这一意象,构建了一个贯通现实与理想的多维艺术空间。

首联"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以动静相生的笔法,勾勒出文人双重生活场景。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案牍劳形与林泉高致"的对照,认为"门庭"象征世俗责任,"山水"则代表精神自由,而笔恰是连接二者的媒介。"含毫"二字尤为传神,钱钟书《管锥编》指出此乃"中国文论特有之审美状态",将创作前的沉思酝酿表现得如在目前。

颔联"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运用通感手法,使视觉(霜辉)、触觉(冷感)与幻象(梦境)交融。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此联时强调:"'霜辉'既喻纸笺素洁,又暗指才思澄澈;'锦字'用苏蕙织锦回文典,展现灵感迸发时如真似幻的美感体验。"这种将创作过程诗意化的表达,正合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

颈联"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连用两典。莫砺锋《唐诗与宋词》中指出:"鹦鹉喻文采斐然,典出祢衡《鹦鹉赋》;麒麟比思想卓绝,化用杜甫'诗成泣鬼神'意。"周振甫《诗词例话》特别推崇这种"以神兽喻才思"的手法,认为将不可见的灵感具象化为"祥瑞降临",体现了"唐代咏物诗由形入神的典型特征"。

尾联"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直抒胸臆,揭示全诗内核。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联暗含"文士对知音者的永恒渴求","良史"既指司马迁那样的史家,也隐喻能识才的伯乐。霍松林《唐诗鉴赏集》则指出:"'振'字力透纸背,既状笔锋挥洒之态,又显才情迸发之势,可谓一字千金。"

全诗以笔为轴心,构建起"器物—创作—抱负"的三重咏叹。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言:"唐代文人总能在日常器物中发现宇宙,这支笔既是书写工具,也是精神飞翔的羽翼。"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群,最终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时代的诗意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排律中罕见此等玲珑剔透之笔,'霜辉''锦字'一联,不唯对仗精工,更见诗心澄澈如冰壶秋月。"其评点道出诗人将文房雅器与天地大美相融的独特视角。

"鹦鹉摛文""麒麟绝句"二句,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别有会心:"以神鸟瑞兽喻诗才迸发,暗合陆机《文赋》'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之妙。笔锋所至,竟使文墨具灵性,此子昂(张九龄)咏物诗独绝处也。"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推崇尾联的胸襟气度:"『良史』『奇才』之盼,非止于咏笔,实乃唐人昂扬精神之投射。寻常文房之物,经此胸次点化,顿成承载士人理想的意象符号,可见盛唐气象之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