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二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玉烛年行尽,铜史漏犹长。池冷凝宵冻,庭寒积曙霜。
兰心未动色,梅馆欲含芳。裴回临岁晚,顾步伫春光。

李峤

译文

玉烛年行尽
如玉般温润的烛光映照着岁末时光
铜史漏犹长
铜壶滴漏的计时声依然悠长
池冷凝宵冻
池塘冰冷,凝结了夜间的寒霜
庭寒积曙霜
庭院寒冷,堆积着黎明的白霜
兰心未动色
兰草的花心还未绽放色彩
梅馆欲含芳
梅花的枝头已准备散发芬芳
裴回临岁晚
徘徊在岁末的时节
顾步伫春光
驻足回望,期盼着春光的到来

词语注释

玉烛:比喻清明的政治和太平盛世,这里指美好的时光
铜史:指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史'指记录时间
裴回: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顾步:边走边回头看
伫:长时间站着等待

创作背景

岁暮天寒,铜壶滴漏声声慢,正是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586年)的腊月时节。后主于光照殿前诏集群臣,命以"十二月"为题奉敕作诗。时值国家虽表面承平,然北周虎视眈眈,暗云已聚建康城外。

诗人徐陵执笔之际,殿外冰棱垂檐如剑,太史令新测晷影又短三分。铜制漏壶里浮箭缓沉,恰似社稷将倾的隐喻。宫池冻彻如墨,寒霜侵阶成鳞,诗人以"冷凝""积曙"之笔,暗写朝堂渐生的肃杀之气。兰心梅馆之喻,看似应制咏物,实寄王朝气运——建康宫苑的幽兰犹自矜持,而梅蕊已暗蓄芳华,恰似忠臣犹怀希冀,待岁晚阳回。

末句"裴回临岁晚"最见匠心。史载后主当年大兴土木,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而徐陵独以"顾步伫春光"作结,既合奉敕应制之体,又以徘徊顾盼之态,暗谏君王当惜取这最后的太平光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载建康"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刻在诗人眼中,却化作岁暮霜庭里,一片待春的冻土。

赏析

暮冬时节的宫廷奉命之作,以精微的物候观察承载着诗人对时序更迭的敏感体悟。铜漏声声里,诗人用"玉烛""铜史"的宫廷意象构建起庄重典雅的时空框架,而"池冷""庭寒"的工笔描摹,则让整幅岁暮图景在肃杀中透出晶莹的诗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种"冷凝""寒积"的炼字功夫,展现了初唐宫廷诗"体物精微"的典型特征。

"兰心未动色"与"梅馆欲含芳"构成绝妙的对仗,草木的拟人化处理暗藏生命律动。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诗人将植物萌蘖的物理过程,转化为充满张力的心理期待"。兰的静默与梅的蓄势,恰似宫廷文人内敛而克制的抒情方式,在规整的格律中暗涌春讯。

尾联"裴回临岁晚,顾步伫春光"以动态姿势收束全篇,钱钟书《谈艺录》评此手法为"以空间位移写时间感知"。诗人徘徊顾盼的身影,将岁末的滞重与对春光的眺望凝练为极具画面感的瞬间。霍松林在《唐诗鉴赏集》中盛赞此联:"既恪守应制诗的端庄,又在矩矱中见出性灵,正是初唐诗歌'风度端凝而神思飞扬'的典范"。

全诗犹如精雕的象牙微雕,在铜漏霜冻的宫廷场景里,藏着对生命循环的哲学观照。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这种奉命之作的珍贵处,恰在于诗人如何在程式化写作中,用物候变化寄托人类共通的时序感伤"。每一个意象都是双重编码,既符合宫廷诗的装饰性要求,又承载着个体对光阴的细腻感知。

点评

此诗以岁暮之景写盼春之情,字字凝霜,句句含芳。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池冷凝宵冻,庭寒积曙霜'十字,写尽严冬神韵,不着一'寒'字而寒气自透纸背,直追陶谢白描手段。"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顾步伫春光'五字,将无情岁月化作有意徘徊,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此之谓也。"

"兰心未动色,梅馆欲含芳"一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特为拈出:"物皆著我之色彩,六朝小赋作法化入五言,幽兰待暖、寒梅孕香的意象,正是诗人对春光将临的细腻预感。"而"裴回临岁晚"之态,钱钟书《谈艺录》谓其:"非徒时序更迭之描摹,实乃生命姿态之呈现,唐人'近乡情更怯'的踟蹰,在此已见端倪。"

全诗如精工仕女图,笔致纤秾合度。启功先生曾以"铜史漏声里藏着春的跫音"喻其结构之妙——前六句极写岁寒,后两句忽转希冀,恰似青铜漏壶滴尽严冬,却于冰棱折射间瞥见第一缕春光。此种转折,非大匠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