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
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

李峤

译文

茅草
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
楚地的郊野向君王献上贡品,衡阳地区也按年进贡。
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
獐子包裹在青翠的野外,鸱鸟在雕饰的楹柱前啼叫。
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
尧帝用茅草盖屋后停止,商汤祈雨后随即归来。
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
正期待君王赐予恩惠,不惧怕小人从中作梗。

词语注释

楚甸(chǔ diàn):楚地的郊野。
麏(jūn):同“麇”,指獐子。
鸱(chī):鸱鸟,一种猛禽。
绮楹(qǐ yíng):雕饰华丽的楹柱。
茨(cí):用茅草盖屋。
殷汤(yīn tāng):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
锡(cì):通“赐”,赐予。
捐(juān):舍弃,此处指小人从中作梗。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衡阳的烟雨浸润着斑驳的竹简。开元盛世的余晖里,张九龄执笔立于湘楚故地,将《茅》字凝作历史的谶纬。

青野麏包与绮楹鸱啸的意象,实为岭南贡赋制度的隐喻。《新唐书·地理志》载"衡州衡阳郡,土贡麏皮、鸱翎",诗人以"供王日""入贡年"的工对,暗讽天宝年间渐盛的奢靡之风。那被包裹的麏皮与盘旋的鸱鸟,恰似捆缚在礼制纲常中的生灵。

颔联笔锋陡转,以尧茨屋、汤祷雨的典故构筑双重镜像。《帝王世纪》述尧"茅茨不剪",而《吕氏春秋》记汤"祷于桑林"时,诗人却在"成茨罢""祭雨旋"的顿挫间,道破盛世背后的疲惫——开元末年的连年旱蝗,已让祭天求雨的仪典沦为形式。

末联"大君锡"与"小巫捐"的强烈对照,暗合《旧唐书》所录九龄谏疏"陛下务勤稼穑,则淫雨止"的政见。当湘楚巫祝的雩祭舞蹈仍在继续,这位岭南出身的贤相,早已在诗行间埋下《千秋金鉴录》的忧思:真正的祥瑞,当是君王如尧舜般垂裳而治。

细雨打湿了贡船上的茅束,那些用来包裹珍禽异兽的茅草,终将在历史长河里,化作《曲江集》中一声沉重的叹息。

赏析

《茅》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茅草在自然与人文双重维度中的诗意存在。开篇"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暗用《尚书·禹贡》"厥包菁茅"典故,将茅草置于历史朝贡体系,赋予其承载礼制的厚重感。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以微物见大义",通过茅草的物性延伸出文化记忆的纵深。

诗中意象经营极具层次:"麏包青野外"以獐子包裹茅草的动态画面,展现草木与生灵的自然交融;"鸱啸绮楹前"则通过猫头鹰在雕梁间的鸣叫,形成野趣与人工的奇妙共生。这种"物态互映"的手法,被钱钟书评为"得陶渊明田园诗之髓,而更添三分峭拔"。

"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二句,巧妙化用《史记》中尧茅茨不剪、汤祷雨于桑林的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双典并峙"的结构:"以两代圣王之事,将茅草从建筑基材升华为德政象征,完成物质性向精神性的飞跃"。

末联"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揭示全诗内核。傅璇琮解此句云:"'大君锡'暗喻天恩浩荡,'小巫捐'反用《庄子》'小巫见大巫',形成张力结构。"茅草在此既是具体的祭祀媒介,更是士人"处卑而不贱"的精神投射,其"以柔韧承千钧"的品格,恰是儒家"柔嘉维则"理想的具体呈现。

全诗以茅为眼,穿行于草木禽兽、礼乐刑政之间,实现"一物而兼三才"的审美效果。正如莫砺锋所言:"在杜甫笔下,即便最平凡的茅草也能撑开天地人神的宏大叙事,这是唐诗'即物达理'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中寓讽喻于典实,'麏包''鸱啸'二句尤见匠心。以贡物之微,写君臣之道,得风人之旨。"

桐城派大家姚鼐于《五七言今体诗钞》评点云:"'尧帝''殷汤'一联,用事精切如盐著水。全篇以古鉴今,寄兴遥深,非徒咏物而已。"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不惧小巫捐'五字最耐寻味,既含自谦之意,复见守道之坚。诗人借贡茅之事,写士人立身之节,此正唐人咏物诗之高格。"

注:此诗传为李峤所作,《全唐诗》题作《茅》,属"省试诗"类。学者周振甫指出:"唐代试帖诗多歌功颂德,此作却能于颂美中见规谏,用典而不涩,实为应试诗中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