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
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

李峤

译文

菊花
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
秋末时节,菊花如金玉般绽放
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
在洛水之滨盛开,香气飘入农夫的酒杯
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
在寒潭边摇曳,在晨岸旁茂盛
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
今晚黄花依旧,却不见送酒的白衣人

词语注释

玉律:形容菊花如玉般美丽
金精:形容菊花如金般灿烂
洛媛:洛水女神,此处借指洛水
靃靡(huò mǐ):草木柔弱的样子
丰茸(fēng róng):茂盛的样子
隈(wēi):角落

创作背景

秋风渐起时,诗人独坐东篱畔,见金菊凌霜而绽,遂提笔写下《菊》这一咏物佳作。此诗当作于唐代重阳前后,彼时长安士大夫阶层尤重九日赏菊之俗,《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可见菊酒相佐的雅事已绵延数百年。

首联"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暗合《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以"金精"喻菊,源自《玉函方》称菊为"金之精华"的道家典故。诗人将自然节气与人文意象交融,勾勒出暮秋时节的清冷画境。

颔联"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化用曹植《洛神赋》中"荣曜秋菊"的意境,却又笔锋一转,将神女佩菊的高贵与农人饮菊的质朴并置。此中可见中唐时期菊文化已从士族阶层下沉至民间,陆羽《茶经》曾记当时"野菊入茗"的风尚,正与此句相印证。

颈联"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的描写,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然尾联"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陡然转折,用《续晋阳秋》"白衣送酒"的典故,暗喻当世再无知己如王弘待陶潜者。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渐显颓势,诗人借菊抒怀,既有对盛唐风雅的追慕,亦含对世道衰微的隐忧。寒菊犹在,而风流已逝,满纸清寂中透出深沉的历史苍茫。

赏析

秋日的暮色中,那金灿灿的菊花悄然绽放,宛如天地间凝结的精华。诗人以"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起笔,将菊花置于时间的律动中,既点明时令,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浑成,得造化之妙",确非虚言。

洛水之滨的菊花舒展着枝叶,野老杯中的菊酒泛着幽香。"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一联,巧妙融合了贵族与隐士两个意象世界。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洛媛'对'野人',见菊之雅俗共赏,此子安(王勃)匠心独运处。"那摇曳在寒潭边的菊影("靃靡寒潭侧"),那繁茂于岸边的菊丛("丰茸晓岸隈"),无不展现着菊花傲霜独立的品格。

尾联"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陡然转入深沉。宋代文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评此二句:"结得黯然神伤,盖叹知音之稀也。"那盛放的黄花依旧,而当年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已不可复见,流露出诗人对高洁之士的追慕与知音难觅的惆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谓之"以淡语写深情,得风人之旨"。

全诗以菊为媒,串联起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文的多重维度。菊花既是傲霜的勇士,又是隐逸的象征,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总评此诗:"咏物而不滞于物,寄托遥深,六朝遗响而能自出新意。"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得短短四十字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感悟与人文情怀。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诗以"玉律""金精"起笔,便见秋菊之高华。洛媛之荣、野杯之香,一雅一俗间道尽菊之双重品格。结句"无复白衣来"用陶渊明典,不著一字而怅惘自深,真得咏物神髓。

俞陛云《诗境浅说》论
"靃靡""丰茸"二联,状菊之姿态如工笔点染,寒潭晓岸间自有一段清寂气韵。末句忽转人事,似叹似慕,使物性人情浑然一体,此子安(王勃)独到处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评
王氏此作虽短,而"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兼备。前六句纯然写菊,后二句白衣之思,则诗人魂魄跃然。菊之冷艳与人世沧桑,在此达成永恒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