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李峤

译文

布义孙卿子
孙卿子宣扬仁义之道
登高楚屈平
楚国的屈原登高抒怀
铜台初下笔
在铜雀台上初次提笔作赋
乐观正飞缨
乐声飘扬,冠带飞舞
乍有凌云势
文采飞扬,有凌云之势
时闻掷地声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造端长体物
铺陈描绘,体察万物
无复大夫名
不再以大夫之名自居

词语注释

孙卿子: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楚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
铜台:指铜雀台,曹操所建,常为文人雅集之所
飞缨:冠带飘动,形容意气风发的样子
掷地声:形容文章优美,字字有力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一、典源溯流

此诗以双璧并举开篇,"布义孙卿子"暗引荀卿(荀况)"隆礼重法"之政论,其《荀子》三十二篇皆以"布义行理"为纲;"登高楚屈平"则化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境,遥祭三闾大夫"行吟泽畔"的孤忠。铜台典故当指建安文人邺下风流,曹植《公宴诗》"飞盖相追随"正与此处"乐观正飞缨"形成时空对话。

二、历史语境

颔联"铜台初下笔"折射初唐文学气象:贞观年间设弘文馆,效魏武铜雀台故事广纳文士。据《唐会要》载,太宗尝于洛阳宫"飞白题赋",群臣竞相唱和,恰应"乐观飞缨"之盛况。而"掷地声"典出《晋书·孙绰传》,其《天台山赋》成,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此处暗喻初唐律赋的声律追求。

三、文体嬗变

尾联"造端长体物"揭示六朝至唐的赋体演变:陆机《文赋》"赋体物而浏亮"尚存汉大赋遗风,而至庾信《哀江南赋》已见骈俪新变。唐初孔颖达《五经正义》主张"赋者,铺也",此诗"无复大夫名"之叹,恰与《旧唐书·文苑传》载魏徵"浮艳文风当革"之谏相呼应,折射律赋革新期的文人心态。

按:《全唐诗》未载此诗作者,观其用典之精、对仗之工,疑为高宗朝宫廷唱和之作。诗中"凌云势"既状赋家才情,亦暗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凌云之气"的赋颂传统,可谓"以汉魂铸唐体"的典范。

赏析

《赋》这首短诗以精炼的笔触构筑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士精神图景。诗中"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二句,通过荀况(孙卿)布道传义与屈原登高作赋的典故并置,形成了儒家道统与楚骚传统的双重意象。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特别指出,这种"双峰并峙"的写法,实则暗喻着中国古代文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双重精神维度。

铜台与乐观的时空转换尤具深意。铜雀台作为曹魏文人雅集之地,与西汉乐府机构的"乐观"形成历史回响,"飞缨"意象既实指冠带飘舞,又虚写文思飞扬。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展现出"赋体文学由宫廷走向旷野的蜕变过程",而"乍有凌云势"正是这种蜕变的最佳注脚——既形容赋体文章的气势磅礴,又暗含《史记》评价相如赋"飘飘有凌云之气"的典故。

诗人对声律之美的追求在"时闻掷地声"中达到高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激赏此句:"以金石之声喻文采之美,既是六朝人'掷地作金石声'审美趣味的延续,又暗含对浮华文风的批判"。尾联"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可谓全诗诗眼,钱钟书《谈艺录》解此二句云:"谓赋体虽肇始于体物写志,然至后世已渐失屈原'大夫'之讽谏精神",这种对文学本质的反思,使全诗在绮丽意象之外更添思想深度。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出由昂扬到沉郁的微妙转变。前六句铺陈赋体文学的辉煌历史,尾联却陡然转折,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道:"诗人以'无复'二字作结,在历史回溯中注入深沉忧思,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实则是对当代文风浮靡的隐忧"。意象群的构建也颇具匠心,从登高之"势"到掷地之"声",最终归于寂寂无"名",完成了一个由盛而衰的隐喻性叙事。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典雅精炼的笔法熔铸历史典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双绾孙卿、屈子,铜台乐观间自见胸次,五、六句尤得建安风骨,掷地作金石声。"诗中"凌云势"与"掷地声"形成虚实相生的妙境,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唐人咏史,贵在神理相接,此篇以体物之言写怀古之思,绝去町畦。"

末句"无复大夫名"暗含深意,纪昀批点《瀛奎律髓》时特别标出:"结句冷然收束,如清磬徐歇,而余韵袅空。屈宋风流,尽在'无复'二字中。"诗人将辞赋家的精神气度融入对仗工整的四十字中,王夫之《姜斋诗话》称此种写法:"尺幅具千里之势,片语摄百代之魂。"

[注]:孙卿子即荀况,楚屈平指屈原,铜台暗指曹魏铜雀台赋诗传统,乐观用《文心雕龙》"乐观同于风云"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