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一、典源溯流
此诗以双璧并举开篇,"布义孙卿子"暗引荀卿(荀况)"隆礼重法"之政论,其《荀子》三十二篇皆以"布义行理"为纲;"登高楚屈平"则化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境,遥祭三闾大夫"行吟泽畔"的孤忠。铜台典故当指建安文人邺下风流,曹植《公宴诗》"飞盖相追随"正与此处"乐观正飞缨"形成时空对话。
二、历史语境
颔联"铜台初下笔"折射初唐文学气象:贞观年间设弘文馆,效魏武铜雀台故事广纳文士。据《唐会要》载,太宗尝于洛阳宫"飞白题赋",群臣竞相唱和,恰应"乐观飞缨"之盛况。而"掷地声"典出《晋书·孙绰传》,其《天台山赋》成,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此处暗喻初唐律赋的声律追求。
三、文体嬗变
尾联"造端长体物"揭示六朝至唐的赋体演变:陆机《文赋》"赋体物而浏亮"尚存汉大赋遗风,而至庾信《哀江南赋》已见骈俪新变。唐初孔颖达《五经正义》主张"赋者,铺也",此诗"无复大夫名"之叹,恰与《旧唐书·文苑传》载魏徵"浮艳文风当革"之谏相呼应,折射律赋革新期的文人心态。
按:《全唐诗》未载此诗作者,观其用典之精、对仗之工,疑为高宗朝宫廷唱和之作。诗中"凌云势"既状赋家才情,亦暗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凌云之气"的赋颂传统,可谓"以汉魂铸唐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