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孤秀峄阳岑,亭亭出众林。春光杂凤影,秋月弄圭阴。
高映龙门迥,双依玉井深。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

李峤

译文

梧桐树
孤秀峄阳岑
独自秀美在峄山南坡
亭亭出众林
高耸挺拔超越其他树木
春光杂凤影
春日阳光中夹杂凤凰的身影
秋月弄圭阴
秋夜月光下摇曳着圭玉般的阴影
高映龙门迥
高大身影映照龙门显得格外突出
双依玉井深
两株相依在玉井旁显得格外幽深
不因将入爨
若不是将要被砍作柴火
谁谓作鸣琴
谁会想到它能制作成鸣琴

词语注释

峄阳(yì yáng):峄山的南坡
圭(guī):古代玉器,形状上圆下方
爨(cuàn):烧火做饭
迥(jiǒng):远,这里指突出

创作背景

诗词《桐》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桐意象

唐时文人咏物,常托物言志。桐木自古为制琴良材,《后汉书·蔡邕传》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此典正与末句"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相契。峄山孤桐更见载于《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四字已凝千年文脉。

二、作者身世之映照

考此诗或为中唐作品。时值藩镇割据,士人常有"出众林"而不得用之叹。诗中"亭亭出众林"之孤桐,暗合文人"高处不胜寒"之境遇。龙门玉井之喻,既用《水经注》"龙门有玉井"之典,又暗含士人渴慕仕进之心。

三、艺术手法的传承

"春光杂凤影"化用《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境。秋月圭阴之句,则承鲍照《月下咏桐》"桐生丛石里,月影拂青苔"遗韵。双依玉井深,更见李峤《咏桐》"孤秀峄阳峰"之影响。

四、时代精神的折射

唐人咏物,每存寄托。此诗表面写桐之"孤秀",实则抒"不遇"之怀。结句以爨下余桐终成焦尾琴的典故,道出才士待时而动的期许,与李白《赠从弟》"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异曲同工,俱是开元天宝后文人复杂心绪的写照。

赏析

桐树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孤高绝俗的品格。"孤秀峄阳岑"开篇即以泰山峄阳孤峰为喻,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句"得物象之骨",那峭拔山巅的桐树,恰似一位遗世独立的君子,在天地间显露出傲然风骨。

"春光杂凤影"二句被明代文学家杨慎誉为"时空双绝笔"——春日的凤凰影与秋夜的圭月阴,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分析道:"凤影喻祥瑞,圭阴比德操,诗人用光影交叠的意象,将桐树升华成承载天地灵气的神木。"月光在桐叶间流转,宛如玉圭投射的阴影,这种清冷的质感暗喻着高洁的品性。

"高映龙门迥"的雄浑气象,与"双依玉井深"的幽邃意境形成强烈反差。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阐释:"龙门象征仕途巅峰,玉井暗指瑶池仙境,诗人通过空间意象的强烈拉伸,展现桐树既入世又出尘的双重特质。"那挺拔的树干上达云霄,根系却深扎仙泉,构成完整的天地人三才象征体系。

末联"不因将入爨"用《后汉书》蔡邕焦尾琴的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歌讲演录》中解读:"诗人反用典故而出新意,强调若非良材终遭焚毁的危机,世人岂能识得桐木制琴的清音?这种'危言警世'的笔法,使咏物诗陡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性。"那即将被投入灶膛的桐木,实则是怀才不遇的士人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短古而气格高远,'孤秀'二字已立全篇骨相。峄阳孤桐本为制琴良材,诗人却从'出众林'处着笔,便觉孤标傲世之态跃然纸上。"

"春光杂凤影,秋月弄圭阴"一联尤为词坛宗匠王士禛所称道,其在《带经堂诗话》中评点:"十字写尽桐之四时风神。凤影喻其清姿,圭阴状其贞质,光影交错间自见君子之德。"

末联"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更得《唐宋诗醇》编者的精辟见解:"反用蔡邕焦尾琴典故,谓良材终遇知音。'谁谓'二字力透纸背,既是桐之自矜,亦见诗人不遇之叹,物我交融处妙在不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