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桐》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桐意象
唐时文人咏物,常托物言志。桐木自古为制琴良材,《后汉书·蔡邕传》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此典正与末句"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相契。峄山孤桐更见载于《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四字已凝千年文脉。
二、作者身世之映照
考此诗或为中唐作品。时值藩镇割据,士人常有"出众林"而不得用之叹。诗中"亭亭出众林"之孤桐,暗合文人"高处不胜寒"之境遇。龙门玉井之喻,既用《水经注》"龙门有玉井"之典,又暗含士人渴慕仕进之心。
三、艺术手法的传承
"春光杂凤影"化用《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境。秋月圭阴之句,则承鲍照《月下咏桐》"桐生丛石里,月影拂青苔"遗韵。双依玉井深,更见李峤《咏桐》"孤秀峄阳峰"之影响。
四、时代精神的折射
唐人咏物,每存寄托。此诗表面写桐之"孤秀",实则抒"不遇"之怀。结句以爨下余桐终成焦尾琴的典故,道出才士待时而动的期许,与李白《赠从弟》"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异曲同工,俱是开元天宝后文人复杂心绪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