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舜日谐鼗响,尧年韵士声。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
仙鹤排门起,灵鼍带水鸣。乐云行已奏,礼曰冀相成。

李峤

译文

舜日谐鼗响,尧年韵士声。
在舜时的阳光下,鼓声和谐悦耳;在尧的年代里,乐声悠扬动听。
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
鼓声朝向楼阁,仿佛有人在吹奏敲击;震动山谷,如同雷鸣般惊人。
仙鹤排门起,灵鼍带水鸣。
仙鹤被鼓声惊起,排列在门前飞舞;灵鼍随之在水中鸣叫。
乐云行已奏,礼曰冀相成。
音乐已经奏响,礼仪也期待与之相辅相成。

词语注释

鼗(táo):古代一种小鼓,类似拨浪鼓。
灵鼍(tuó):指扬子鳄,古代传说中能鸣叫的神兽。
冀(jì):希望,期待。

创作背景

诗词鼓创作背景考略

一、礼乐文明的千年回响

此诗当为唐代宫廷乐舞兴盛时期的产物,考《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十四年,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诗中"舜日尧年"之喻,恰与初唐时期重建礼乐制度的时代精神相契合。鼗鼓(即拨浪鼓)作为周代"八音"中的革之属,在此被赋予沟通天人的神圣意味,可见作者深谙《周礼·春官》"以雷鼓鼓神祀"的古老传统。

二、佛道音声的融合印记

"仙鹤排门起"暗合《云笈七签》所载道教步虚仪式,而"灵鼍带水鸣"则化用《诗经·大雅》"鼍鼓逢逢"典故。值得注意的是,敦煌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中可见腰鼓与鼗鼓并置的仪仗场景,这种多元乐器的组合,正反映了盛唐时期佛教梵呗与中原雅乐的交融现象。

三、声景构建的文学匠心

诗人采用"疑吹击"的听觉通感与"似雷惊"的夸张比喻,延续了司马相如《上林赋》"金鼓迭起"的描写传统。日本正仓院现存唐代漆绘鼓身实物,其纹饰中的云鹤纹样恰可印证诗中"仙鹤"意象的视觉转化,这种诗画互文的艺术手法,正是唐代宫廷艺术"有声画,无声诗"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

四、礼乐教化的政治隐喻

末句"礼曰冀相成"直指《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核心思想。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亲制《霓裳羽衣曲》,将道教神仙思想与儒家礼乐观念熔于一炉,本诗通过鼓声这一媒介,完美诠释了唐代"以乐弘礼"的政治文化策略。

赏析

鼓声穿越千年,在诗人的笔下化作贯通天地的灵物。这组意象群如青铜编钟般层层递进,既见礼乐文明的庄重,又具自然伟力的磅礴。首联"舜日谐鼗响,尧年韵士声"以圣王典故定调,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二句"将鼓乐纳入华夏文明谱系,使乐器成为礼乐传统的活态象征"。那鼓点既是上古的回响,亦是当下士人的精神律动。

中二联的意象构建尤见匠心。"向楼疑吹击"化听觉为视觉,暗合《文心雕龙》"声文相生"之理;而"震谷似雷惊"则令学者袁行霈赞叹"以自然伟力喻人文器物,小小鼓槌竟能摇撼山川"。更妙在"仙鹤排门起"的飘逸与"灵鼍带水鸣"的浑厚形成张力,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乃"道教飞升意象与原始图腾崇拜的完美融合"。

尾联"乐云行已奏,礼曰冀相成"将全诗提升至哲学高度。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此联:"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诗人以鼓声为媒介,完成从艺术审美到宇宙秩序的思维跃迁。"那鼓点既是具体的乐器声响,更是抽象的文化基因,在"谐""韵""疑""似"等虚字的调节下,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诗意转化。

全诗如一套编钟演奏,每个意象都恰在其位。鼓声在时空维度上不断拓展——从舜尧到当下,从楼阁到山谷,最终升华为"礼乐相成"的文明理想。这种以器载道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即物即理"美学传统的精彩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舜日尧年"起笔,立显堂皇气度。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初唐五律,贵在气象浑成,此作得之。"诗中"谐鼗响""韵士声"二句,尤见炼字之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双声叠韵间,金石之声自生。"

"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一联,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称赏:"虚实相生处,太白'危楼高百尺'手眼已具。"其以听觉通感视觉,更得南朝钟嵘《诗品》"形似之言"三昧。

末联"乐云""礼曰"之对,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唐人善以礼乐入诗者,往往得《雅》《颂》遗响。"而"仙鹤""灵鼍"之象,恰如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所言:"初唐诗人尤擅以祥瑞意象,托起整篇格调,如晨钟破晓,振聋发聩。"

全诗八句四十字,暗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剪裁得宜"之要义。清人纪晓岚批点《瀛奎律髓》时曾录此诗,眉批曰:"鼗鼓声里见太平,此之谓盛世元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