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黄鹤远联翩,从鸾下紫烟。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
已憩青田侧,时游丹禁前。莫言空警露,犹冀一闻天。

李峤

译文

黄鹤远联翩,从鸾下紫烟。
黄鹤翩翩飞向远方,跟随着鸾鸟穿越紫色云霞。
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
展翅翱翔万里之遥,来去跨越千年时光。
已憩青田侧,时游丹禁前。
曾在青翠的田野边休憩,也时常在皇宫前遨游。
莫言空警露,犹冀一闻天。
别说它只是徒然警惕露水,仍渴望能听到天界的召唤。

词语注释

联翩(lián piān):形容连续不断,轻盈飞舞的样子。
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紫烟(zǐ yān):紫色的云霞,象征祥瑞。
青田(qīng tián):青翠的田野。
丹禁(dān jìn):指皇宫,因宫墙多用红色而得名。
警露(jǐng lù):警惕露水,比喻警觉性高。

创作背景

鹤影千年:一首唐诗的羽化轨迹

在盛唐气象与道教仙风交织的天宝年间,宫廷诗人笔下常现青霄羽客。此诗诞生时,正值唐玄宗崇道高峰,《霓裳羽衣曲》尚在梨园回荡,而终南山中道观金殿的铜鹤香炉正吞吐紫烟。诗人以"黄鹤"起兴,实暗合江夏黄鹤楼仙人子安乘鹤的传说,彼处崔颢题诗墨迹未干,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的余音犹在。

"从鸾下紫烟"五字,藏着大明宫最辉煌的记忆。史载玄宗于丹凤门置金铜仙鹤,每御含元殿受朝贺,鹤衔瑞草舞于阶前。诗人或亲见仪凤阁白鹤监驯养的珍禽,遂将"丹禁"(禁苑)实景与《相鹤经》"千六百年形定而色白"的记载糅合,成就"来去几千年"的时空纵深感。

末联"警露"典出《风土记》:"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鸣相警",而"闻天"暗用《诗经·鹤鸣》"声闻于天"之意。此时杨玉环已入道观号"太真",宫中女冠皆戴鹤纹玉步摇。诗人或许在太液池畔见白鹤梳翎,联想到自己如待诏翰林的金门鹤,虽"青田"(隐士之乡)可栖,仍望九皋鸣彻天听——这正是开元盛世最后一批宫廷诗人共同的精神肖像。

赏析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高洁与灵性的象征,这首诗以飘逸的笔触勾勒出鹤的仙姿,更寄托着诗人深远的襟怀。

开篇"黄鹤远联翩,从鸾下紫烟"便以瑰丽的想象构建仙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紫烟'意象暗合道教仙家之气,鹤与鸾凤同游,可见其品阶之高"。鹤的翩跹之态与祥瑞之姿,在紫色云霞的映衬下更显超凡脱俗。

"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时空交错之妙":"以空间之无垠衬时间之永恒,使鹤的形象突破物理局限,成为穿越古今的灵性存在"。这种夸张手法赋予鹤以亘古的生命力,暗含诗人对永恒精神的追慕。

颈联"已憩青田侧,时游丹禁前"形成精妙对照。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青田'用《拾遗记》中仙鹤耕田典故,'丹禁'指帝王宫禁,一隐一显之间,展现鹤既超然物外又不弃尘世的辩证品格"。这种双重性为尾联的情感铺垫。

末联"莫言空警露,犹冀一闻天"最见深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警露'典出《风土记》,谓鹤性机警,白露降即高鸣。诗人反用其意,说莫道鹤鸣只是为警露,实则暗含闻达于天的期盼"。这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矛盾心理,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认为是"士人双重性格的典型写照:既有隐逸之思,又怀用世之志"。

全诗以鹤为象,实则写人。正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言:"唐代诗人常借禽鸟意象完成精神投射,此诗之鹤,正是诗人理想人格的物化表现"。在飘逸的羽翼之下,跃动着一颗既向往自由又关注现实的心灵。

点评

鹤之咏,向来是诗家寄怀高远之象。此诗以黄鹤起兴,笔致超逸,意境寥廓,深得风人之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咏物诗时曾言:"咏鹤贵得其神,不贵得其形。神在冲霄之志,在清远之韵。"此诗"黄鹤远联翩,从鸾下紫烟"二句,鸾鹤并举,紫烟缭绕,顿生仙家气象,恰如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所云:"咏物之妙,在即物离物之间。"

"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一联,时空交错,气魄宏大。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类时空拓展手法时指出:"诗人眼处心生,时空互渗,方见天地精神。"此联暗用丁令威化鹤典故而不着痕迹,清人纪晓岚批点《瀛奎律髓》时特赏此种用典法:"如盐着水,但存其味。"

结句"莫言空警露,犹冀一闻天"最见寄托。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解析此类结句时强调:"咏物诗结处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诗人以警露之鹤自喻,而冀闻天听,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此正屈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之遗意。"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亦云:"末句转出正意,不落衰飒,是谓善于自处。"全诗骨重神寒,得鹤之清峻;志远思深,具诗之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