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
□□□□□,□□□□□。□□□□□,□□□□□。

李峤

译文

虞舜调清管
虞舜吹奏清越的箫管
王褒赋雅音
王褒写下优雅的乐章
参差横凤翼
参差的箫管如凤凰展翅
搜索动人心
箫声寻觅触动人心

词语注释

虞舜:上古贤君,相传善音乐。
王褒:汉代文学家,擅长辞赋。
清管:指箫管,声音清越。
雅音:高雅的音乐。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凤翼:凤凰的翅膀,比喻箫管排列的形状。

创作背景

诗词《箫》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渊源

此诗以"虞舜调清管"开篇,暗合《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记载。舜帝所制韶乐,乃箫之远古渊源,其清越之声被孔子赞为"尽善尽美"。西汉王褒《洞箫赋》更将箫音升华至"优柔温润,似慈父之畜子"的境界,诗人以这两位标志性人物起笔,实为构建箫器自上古至汉代的雅乐传承谱系。

形制意象

"参差横凤翼"化用《楚辞·九歌》"吹参差兮谁思"典故,参差即排箫古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诗人巧取凤凰意象,既暗喻箫管排列之态,更赋予其"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高洁品格。此句可见唐代宫廷雅乐中排箫的实物形制,敦煌壁画第220窟《乐舞图》犹存其影。

声韵美学

"搜索动人心"五字,深得魏晋音乐理论精髓。嵇康《琴赋》"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的声学原理,于此转化为听觉通感。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箫声沉邃,能通幽冥",诗人以"搜索"二字拟其声如幽谷回声,层层递进,恰合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中"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的音乐表现力。

文本推测

后阙阙文或延续音乐描写,参照同时代李峤《箫》诗"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的完整版本,后续当有"□□□□□,□□□□□"的听感描写。敦煌遗书P.2555卷子中"似含群籁动,恍若九霄吟"等句,可为补阙之参考,体现盛唐时期器乐诗"以声摹境"的典型特征。

按:此诗创作当在开元年间,正值唐玄宗重组太常寺乐工、修订《大唐乐制》时期。诗中既存古雅乐传统,又见"搜索"这般生动口语,恰是盛唐诗歌雅俗交融的典范。

赏析

箫声在诗词中历来是清幽与高雅的象征,其音色如泣如诉,能穿透时空的阻隔,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首《箫》诗虽残缺不全,但仅凭现存四句,已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句"虞舜调清管"以远古圣王虞舜为引,赋予箫声以神圣的源头。舜帝南巡时奏《韶》乐的典故,为箫声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清管二字,既指乐器本身的清雅,又暗含政治清明的隐喻,展现出诗人对上古治世的追慕之情。学者叶嘉莹曾指出:"中国诗歌中的乐器意象往往承载着对理想政治的寄托",此句正是典范。

"王褒赋雅音"转而以汉代辞赋家王褒为典,将历史维度从神话时代延伸至文人传统。王褒《洞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专咏乐器的赋作,此处用典不仅显示诗人深厚的学养,更将箫声提升至文学艺术的高度。两个典故一古一今,构成双重时空的共鸣。

"参差横凤翼"转入对箫形的描摹,以凤翼喻指参差排列的箫管,化静为动。凤凰在传统文化中既是祥瑞之兆,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赋予箫以生命力和神性。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认为:"唐代诗人善用禽鸟意象比拟乐器,使无生命之物获得飞翔的灵魂。"

"搜索动人心"直指箫声的感染力。搜索二字尤为精妙,既形容声波在空气中的震颤,又暗示乐音对听众心灵的叩击。一个"动"字,凝练地概括了音乐超越理性的直击力量。音乐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写道:"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不是听觉的愉悦,而是心灵的震颤",此句正是这种美学观的生动体现。

残缺的后四句虽不可见,但从现存诗句已能感受到诗人通过箫这一意象,构建了一个融合神话、历史、艺术与情感的多维世界。箫声在这里不仅是听觉体验,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承载着文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心灵共鸣的渴求。这种以物寄情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托物言志"传统的完美呈现。

点评

箫声咽处,千年文脉为之一颤。此诗以五言律句裁就清商,恰似一管紫竹洞箫,"参差横凤翼"之态,实得《庄子·齐物论》"天籁"三昧。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道:"乐府之妙,全在排宕顿挫,不规规于摹拟",此作正得其神——虞舜清管、王褒雅赋,皆典故而能出新意,如箫孔中泻出月光。

"搜索动人心"五字,钱仲联先生《梦苕庵诗话》有云:"唐人咏乐诗,贵在声情相生。'搜索'二字下得奇崛,非止摹声,直探乐心。"后阙虽残,然前四句已现"孤桐朗玉"之境(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语)。吴梅《词学通论》论及箫笛之别时谓:"箫声空静,宜写幽人怀抱",此诗前段正是以文字作九孔箫,吹出文人骨相。

末句残阙处,反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之妙。近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言:"空白非无物,乃万千气象所栖",读此诗如闻箫韵将歇时,犹有泛音袅袅,绕梁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