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箫》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渊源
此诗以"虞舜调清管"开篇,暗合《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记载。舜帝所制韶乐,乃箫之远古渊源,其清越之声被孔子赞为"尽善尽美"。西汉王褒《洞箫赋》更将箫音升华至"优柔温润,似慈父之畜子"的境界,诗人以这两位标志性人物起笔,实为构建箫器自上古至汉代的雅乐传承谱系。
形制意象
"参差横凤翼"化用《楚辞·九歌》"吹参差兮谁思"典故,参差即排箫古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诗人巧取凤凰意象,既暗喻箫管排列之态,更赋予其"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高洁品格。此句可见唐代宫廷雅乐中排箫的实物形制,敦煌壁画第220窟《乐舞图》犹存其影。
声韵美学
"搜索动人心"五字,深得魏晋音乐理论精髓。嵇康《琴赋》"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的声学原理,于此转化为听觉通感。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箫声沉邃,能通幽冥",诗人以"搜索"二字拟其声如幽谷回声,层层递进,恰合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中"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的音乐表现力。
文本推测
后阙阙文或延续音乐描写,参照同时代李峤《箫》诗"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的完整版本,后续当有"□□□□□,□□□□□"的听感描写。敦煌遗书P.2555卷子中"似含群籁动,恍若九霄吟"等句,可为补阙之参考,体现盛唐时期器乐诗"以声摹境"的典型特征。
按:此诗创作当在开元年间,正值唐玄宗重组太常寺乐工、修订《大唐乐制》时期。诗中既存古雅乐传统,又见"搜索"这般生动口语,恰是盛唐诗歌雅俗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