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东裘甫率众起义,震动东南。时值懿宗新立,改元咸通,朝廷急遣王式平乱。此句"海岳宴咸通"当为颂圣之辞,以山海宴清喻天下安定。考《旧唐书·懿宗纪》载:"咸通之初,励精政事,吐蕃既衰,南诏请和",然此实为史家曲笔,真实情形正如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所云:"咸通乾符之际,乾象毓凶,旱蝗相仍"。
"七载秉钧调四序"暗用《周礼·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典故。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懿宗在位期间"宰相更迭如弈棋",此句或特指某位执政七年的重臣。查《新唐书·宰相表》,夏侯孜于大中十二年至咸通三年在相位,恰近七载,其主政期间"蠲免苛赋,劝课农桑",故有"调四序"之誉。
末句"一方狱市获来苏"典出《尚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唐时狱市乃民生缩影,《唐会要》卷四十载咸通二年敕:"诸道刑狱或有淹留",朝廷屡遣使巡察。此句当指某地因良吏治政而复苏,如《云溪友议》载浙东观察使李讷"减苛税,疏冤狱",使战乱后的明州"商贾辐辏,复见承平"。
全篇虽为应制之作,然在骈俪辞藻下,仍可窥见晚唐士人于动荡时局中对治世的期许。字里行间,既有对"咸通"年号的仪式性歌颂,又暗含《贞观政要》所倡导的"狱市之寄,实邦国之本"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