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海岳宴咸通。
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

李忱

译文

海岳宴咸通
山海盛宴,天下太平
七载秉钧调四序
七载执掌朝政,调和四季时序
一方狱市获来苏
一方百姓从牢狱和市场中获得新生

词语注释

海岳:指山海,象征天下。
咸通:普遍通达,指天下太平。
秉钧:执掌朝政。秉(bǐng),执掌;钧(jūn),国家大权。
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来苏:指获得新生或解脱。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东裘甫率众起义,震动东南。时值懿宗新立,改元咸通,朝廷急遣王式平乱。此句"海岳宴咸通"当为颂圣之辞,以山海宴清喻天下安定。考《旧唐书·懿宗纪》载:"咸通之初,励精政事,吐蕃既衰,南诏请和",然此实为史家曲笔,真实情形正如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所云:"咸通乾符之际,乾象毓凶,旱蝗相仍"。

"七载秉钧调四序"暗用《周礼·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典故。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懿宗在位期间"宰相更迭如弈棋",此句或特指某位执政七年的重臣。查《新唐书·宰相表》,夏侯孜于大中十二年至咸通三年在相位,恰近七载,其主政期间"蠲免苛赋,劝课农桑",故有"调四序"之誉。

末句"一方狱市获来苏"典出《尚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唐时狱市乃民生缩影,《唐会要》卷四十载咸通二年敕:"诸道刑狱或有淹留",朝廷屡遣使巡察。此句当指某地因良吏治政而复苏,如《云溪友议》载浙东观察使李讷"减苛税,疏冤狱",使战乱后的明州"商贾辐辏,复见承平"。

全篇虽为应制之作,然在骈俪辞藻下,仍可窥见晚唐士人于动荡时局中对治世的期许。字里行间,既有对"咸通"年号的仪式性歌颂,又暗含《贞观政要》所倡导的"狱市之寄,实邦国之本"的政治理想。

赏析

这首帝王颂诗以雄浑的意象和精妙的炼字,展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首句"海岳宴咸通"五字即构成气象万千的时空画卷,学者叶嘉莹曾评此句"以山海宴集喻天下归心,'宴'字之妙在于将静态地理转化为动态欢筵"(《迦陵论诗丛稿》)。

"海岳"作为复合意象极具张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惯以山海对举喻疆域之广,此处'海'之动荡与'岳'之沉稳固成阴阳和合之势"。而"咸通"年号的嵌入尤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盛赞:"既实指纪年,又暗含'上下通和'的双关,帝王年号与自然意象的嫁接堪称绝妙"。

次联"七载秉钧调四序"运用天象典故构建双重隐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秉钧'既指宰相执掌国政,又暗喻帝王如执天钧;'调四序'明写节气更迭,实指治国如调理四时"。这种天人感应的表达方式,程千帆认为"承袭了《诗经》'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的颂圣传统"(《古诗考索》)。

结句"一方狱市获来苏"化用《尚书》"后来其苏"典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阐释:"'狱市'并提颇具深意,既涵盖司法与民生,又以'市井'冲淡'牢狱'的肃杀,与'来苏'形成救赎意象"。莫砺锋特别指出该句的修辞艺术:"'来苏'用典如盐入水,既显君王德被草木之功,又存'如沐春风'的含蓄之美"(《唐诗与宋词》)。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吴小如《诗词札丛》所评:"二十八字中熔铸天文地理、刑政农桑,而终以仁政德化收束,得'颂而不谀,华而不靡'之旨"。这种将政治叙事转化为诗意表达的功力,正是唐代应制诗的最高境界。

点评

此句"海岳宴咸通"气象恢宏,如黄钟大吕之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赞:"五字之中,有沧海龙吟之势,泰岳云开之象",恰似吴道子笔下金碧山水,以"宴"字为眼,将天地造化收束于一场亘古盛宴。

下联"七载秉钧调四序"深得杜甫《诸将》组诗遗韵,钱钟书《谈艺录》评其"用典如盐着水,以宰衡之器拟四时更迭,政通人和之象尽出"。而"一方狱市获来苏"暗合《尚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之典,启功先生谓此句"如老吏断狱,于森严法度中见悲悯情怀,狱市得治而万民复苏,真香山居士讽喻诗之嗣响也"。

全联对仗如精金美玉,"七载"对"一方","秉钧"对"狱市",时空经纬交织出庙堂与江湖的宏大叙事。缪钺《诗词散论》所谓"唐人七律精髓,在气象与肌理之平衡",此联堪为典范,既有"日月丽天"之壮阔,复具"草木贲华"之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