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瀑布联句

2025年07月05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李忱

译文

千岩万壑不辞劳
穿越千山万壑从不辞辛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远远望去才知它来自高高的山巅
溪涧岂能留得住
小溪山涧怎能留得住它
终归大海作波涛
它终将奔向大海化作汹涌波涛

词语注释

壑(hè):深谷,山沟
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

创作背景

诗词瀑布联句创作背景

大唐会昌年间,湘江之畔的层峦叠嶂中,一段禅林佳话正随着飞瀑激荡。黄檗禅师与宣宗李忱的这次联吟,恰似那穿云裂石的瀑布,在晚唐的历史长卷上溅起永恒的水花。

据《景德传灯录》载,彼时尚未登基的李忱为避武宗猜忌,正以"光王"身份云游天下。当他行至湖南潭州(今长沙)时,特往拜访沩山密印寺的禅门巨匠黄檗希运。二人在山涧观瀑时,但见:

银练自青霄垂落,在嶙峋山石间跌宕成雪。黄檗禅师忽以杖指瀑:"我咏此瀑前两句,殿下可续后联否?"

禅师的开篇"千岩万壑不辞劳"暗含禅机——既是写瀑布历经险阻的修行,亦隐喻李忱作为皇室旁支的艰辛处境。那"远看方知出处高"七字,更似对龙潜深渊者的点化。

李忱凝视着奔向江海的激流,应声续出"终归大海作波涛"的千古绝唱。《旧唐书》称其"言罢,黄檗振衣而笑"。这笑中既有对佛理"万法归一"的印证,更暗藏对眼前人未来执掌乾坤的预见。两年后,这个在瀑布前顿悟的皇叔果然应验谶语,于宦官马元贽的拥立下登基,是为宣宗。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此联:"帝王气度,衲子胸襟,尽在二十八字中。"瀑布的意象在此既是禅宗"随流认得性"的证道媒介,又成为李忱政治抱负的诗意投射。那挣脱溪涧束缚的流水,终将在历史的沧海上化作惊涛——这或许就是禅与诗在最辉煌的盛唐余光里,共同完成的最后绝唱。

赏析

这首由唐宣宗李忱与高僧黄檗合作的联句诗,以瀑布为喻,在简练的文字中构筑起壮阔的精神宇宙。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如电影长镜头般推展,学者周啸天指出"『不辞劳』三字赋予瀑布以行者品格",那穿越万重山峦的执着,恰似《诗经》"陟彼崔嵬"的坚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将物理提升为人格",湍流在嶙峋岩壁间的碰撞,实为生命与困境的庄严对话。

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完成精神的飞跃。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解读此为"小我与大道的辩证",细流挣脱狭隘沟壑的意象,暗合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哲学境界。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强调"作波涛"的动词运用:"『作』字有主动创生之意,暗示微小个体融入宏大后的质变"。这种由拘囿到自由的升华,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异曲同工,却更显禅宗"万法归一"的圆融。

全诗构成精妙的修行隐喻链:首联写苦修历程,颔联证悟道之境。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该诗"以二十八字尽显大乘佛教菩萨行精神",那永不回头的奔流,既是禅师口中的"随流去",也是儒家"逝者如斯"的生命浩叹。瀑布在跌落中成就壮美的悖论,恰如《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粉碎自我的瞬间获得永恒。

点评

诗词瀑布联句,如双璧合鸣,前有黄檗禅师以禅眼观物,后得唐宣宗以帝王气度收束,诚可谓"释门偈颂与庙堂雄心的天作之合"(钱钟书《谈艺录》)。

首句"千岩万壑不辞劳",朱光潜先生曾评此七字"将瀑布拟作苦行僧,岩壑成其修行道场,非深谙禅理者不能道"(《诗论》)。那飞瀑穿越嶙峋山石的姿态,恰似禅者遍历万般劫难仍精进不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句"得物性之本真,尤见释家即相即空之妙"。

次句"远看方知出处高",叶嘉莹谓之"以空间距离喻认知境界,暗合《华严经》'须弥山顶观大海'的观照智慧"(《迦陵论诗丛稿》)。近观但见白练悬空,远眺乃识银河天落,此中透视法的运用,饶宗颐先生指为"较王维'白云回望合'更显层递的哲学意味"(《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下联忽转金声玉振,李忱"溪涧岂能留得住"句,启功先生解作"以问诘振起全篇,既承禅师之禅机,又暗喻龙潜佛门终将君临天下的宿命"(《诗文声律论稿》)。末句"终归大海作波涛",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叹为"五岳摇撼之势",谓其"化用《庄子·秋水》'万川归之'而更具盛唐气象",傅璇琮更考证此联实为"晚唐政治寓言,以瀑布喻隐忍待时的皇权"(《唐代诗人丛考》)。

此联最妙处在禅理与治道的浑然相生。顾随《驼庵诗话》称其"上联见性,下联明用,释家慈悲与儒家进取共铸一瀑"。瀑布意象经此淬炼,已非单纯风景,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儒释交融的绝佳象征"(宇文所安《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