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6年秋,洛阳的梧桐开始飘落金黄的叶片。唐宣宗李忱独坐于思政殿,案前摊开的是新呈的《白氏长庆集》。窗外暮云低垂,仿佛也承载着整个帝国的哀思——那位用诗歌照亮中唐夜空的白乐天,已在八月溘然长逝。
紫毫蘸满朱砂时,皇帝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的元和殿试。那时他还是光王,曾见青年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震动朝野。如今"野火烧不尽"的诗句犹在耳畔,写诗的人却已化作星辰。砚台里未干的墨汁,倒映着六十年缀玉联珠的创作生涯。
《长恨歌》的缠绵与《琵琶行》的苍凉,早已突破宫墙的界限。皇帝记得去岁巡幸河西,竟闻羌笛演奏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旋律。白诗如风,吹度玉门;似雨,浸润阡陌。这让他落下御笔时,眼前浮现出长安东西两市的盛景:酒肆歌女传唱《卖炭翁》,学堂稚子背诵《忆江南》,而那位着青衫的江州司马,正将诗稿分藏于南禅寺的经卷之间。
"造化无为"四字写得极重,几乎力透纸背。皇帝深知,这位选择"中隐"于洛阳的老诗人,早把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智慧,刻进了香山寺的每一块碑石。暮鼓声从天津桥方向传来时,最后的"怆然"二字竟带上了飞白的笔意,如同那袭飘然远去的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