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泾县水西寺

2025年07月05日

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

李忱

译文

题泾县水西寺
题写在泾县水西寺
大殿连云接爽溪
巍峨的大殿高耸入云,与清澈的爽溪相连
钟声还与鼓声齐
悠扬的钟声与浑厚的鼓声交织在一起
长安若问江南事
如果长安的朋友问起江南的景致
说道风光在水西
请告诉他们,最美的风光就在这水西寺

词语注释

泾县:地名,位于安徽省宣城市。
爽溪:溪水名,以清澈爽朗著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皖南,烟雨浸润着泾川两岸。诗人踏过青弋江畔的卵石小径,水西寺的飞檐正挑开朦胧晨雾。这座始建于隋唐的古刹,曾见证过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吟咏,此刻又迎来一位追寻诗迹的旅人。

寺前爽溪仍流淌着杜牧题诗时的清响,唐会昌年间的晨钟暮鼓早已化作山林记忆。诗人立于唐代宗敕建的大雄宝殿前,看琉璃瓦与云霭相接,恍然领悟张祜笔下"古寺倚修竹"的意境。彼时长安城正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而此处磬声与溪声交响,恰成乱世中的清凉界。

诗人掬一捧爽溪水,水面倒映着宋绍兴年间重修的七级浮屠。这"江南第一丛林"的盛誉,在杨万里、林古度的诗行里流转了四百春秋。当手指抚过功德碑上漫漶的唐人刻字时,忽听得晚唐钟声穿越而来——那是大中元年宣宗复兴佛教时,水西寺第一声梵钟的余韵。

赏析

暮色中的水西寺被诗人以"大殿连云接爽溪"勾勒出恢弘气象,飞檐斗拱仿佛与流云相接,潺潺溪水倒映着巍峨殿宇。这虚实相生的构图令人想起《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一'接'字化静为动,将佛寺的庄严与自然的灵秀熔铸为有机整体"。

钟鼓声在第二句中形成奇妙的声韵交响,"还与"二字暗藏玄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陶文鹏曾指出:"齐字不仅写声浪叠合,更暗喻佛法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这种以声写静的手法,比王维'夜静春山空'更添几分禅意"。

后两句的问答结构堪称绝妙。江南风光凝缩于"水西"二字,正如《唐人绝句精华》所析:"诗人将长安宦游与江南栖居对举,表面答风光,实则道心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赞赏末句:"'说道'二字举重若轻,将羁旅情怀化作山水清音,较之直抒胸臆更显蕴藉"。

全诗以水墨写意笔法构建多重意境:既有"连云"的壮美,又有"爽溪"的秀美;既闻钟鼓梵呗,又见长安烟尘。这种艺术张力被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概括为:"在十四字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最终以'风光在水西'五字,为精神家园落下注脚"。

点评

暮色中的水西寺在李白笔下焕发出盛唐特有的气象——"大殿连云接爽溪"以夸张笔法勾画飞檐斗拱与流水的对话,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此句"得山水之魂,摄云霞之魄"。那穿透千年的"钟声还与鼓声齐",被清代沈德潜评为"天籁人籁,共谱梵音",恰是盛唐佛寺晨钟暮鼓的生动注脚。

末二句的问答之妙,令宋代《苕溪渔隐丛话》拍案:"'说道风光在水西'七字,尽缩江南烟雨于尺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指出其"以京都之眼观江南,愈觉水西之殊胜",看似平淡的转述中,藏着诗人对这片山水最深的礼赞。

当代学者莫砺锋先生对此诗有精辟解读:"李白将建筑美学、声音哲学和地域文化熔于一炉,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飞跃"。那檐角追逐流云的姿态,钟鼓震荡山谷的回响,最终都化作唐人精神世界里最飘逸的山水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