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华严寺

2025年07月05日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
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
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李忱

译文

幸华严寺
游历华严寺
云散晴山几万重
云雾散开,晴空下山峦叠嶂,层层叠叠
烟收春色更冲融
烟霭收敛,春色更加浓郁柔和
帐殿出空登碧汉
华严寺的殿宇高耸入云,仿佛直上碧蓝的天空
遐川俯望色蓝笼
俯瞰远处的河流,一片蔚蓝朦胧
林光入户低韶景
林间的光影洒入屋内,映衬着低垂的春光
岭气通宵展霁风
山间的雾气整夜弥漫,清晨的风带来晴朗
今日追游何所似
今日的游玩,有什么可以比拟
莫惭汉武赏汾中
不必惭愧,连汉武帝也曾赞美汾河的美景

词语注释

冲融(chōng róng):形容春色浓郁柔和
帐殿(zhàng diàn):这里指华严寺的殿宇
碧汉(bì hàn):碧蓝的天空
遐川(xiá chuān):远处的河流
韶景(sháo jǐng):美好的春光
霁风(jì fēng):晴朗的风

创作背景

华严寺诗创作背景考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暮春,时年三十四岁的张说奉诏巡幸华严寺。是日云销雨霁,终南山岚气未散,诗人登临帐殿极目远眺,见长安城郭尽收眼底,遂有此作。

一、地理形胜

华严寺踞终南山北麓,据《长安志》载"其地俯视樊川,南望圭峰"。诗中"遐川俯望色蓝笼"正应此景。唐代帝王常于此设帐殿驻跸,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注云"帐殿"乃天子行在之所,与"登碧汉"之语相印证。

二、政治隐喻

"莫惭汉武赏汾中"用典精妙。《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巡幸汾阴,作《秋风辞》。张说时任中书令,此句既暗合玄宗东封泰山后崇尚文治之态,又以汉武盛世喻开元气象。苏颋《授张说中书令制》称其"文含经纬",可见遣词之深意。

三、气象特征

"岭气通宵展霁风"暗合《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丁亥,雨土"的记载。长安春季多风霾,雨后天青乃特殊气象。"林光入户低韶景"化用《楚辞·九歌》"韶"字,既指春光,亦暗含颂圣之意。

四、诗体流变

此七律承沈佺期"龙池跃龙"体式,颔联"帐殿"与"遐川"空间对仗,符合《文镜秘府论》"俯仰观照"之说。尾联转合处见张说"既侍宴承欢,复述怀明志"(《大唐新语》卷八)的台阁体特征,实开大历诗风先声。

赏析

在《幸华严寺》的赏析中,诗人以云散山晴的壮阔意象开篇,"云散晴山几万重"一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此类气象为"千古壮观",云雾的消散不仅呈现了空间的辽阔,更暗喻着诗人内心的澄明。春色"冲融"二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词"将视觉的流动感与触觉的温润感交融",仿佛让读者触摸到春日山寺特有的和煦。

"帐殿出空登碧汉"的飞动之势,与"遐川俯望色蓝笼"的静观之态形成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这种"仰观俯察"的视角转换,认为其"得山水构图三昧"。而"林光入户"的微景与"岭气通宵"的宏大气象相映成趣,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特别赏析"低韶景"的"低"字:"以光影的谦卑姿态,道出自然对禅寺的礼敬"。

尾联的"汉武赏汾中"典故运用,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析为"以帝王之尊反衬方外之乐",而"莫惭"二字,《唐诗选注》认为"透露出诗人对尘世荣华的超越性领悟"。整首诗在气象恢宏与细节精微间达成平衡,恰如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所评:"既见盛唐山水诗的骨骼,又具佛寺诗的肌理,在空间转换中完成精神升华的禅悦之旅。"

点评

云霞初破处,青山如揭幕。此篇《幸华严寺》以天象开篇,已得唐人气象三昧。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云散晴山"二句非独状物工巧,更将帝王巡幸时豁然开朗的心境,化入层峦叠翠的天地画卷。

"帐殿出空"一联,钱钟书先生曾评点:"七字中含三重境界——人间帐殿、虚空碧汉、俯眺川流,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尺幅具千里之势。"那"色蓝笼"三字尤妙,恍若王维《蓝田烟雨》中"空翠湿人衣"的化用,将佛寺周遭烟岚氤氲的禅意,凝作一方琉璃世界。

颔联最见炼字功夫。叶嘉莹先生激赏"低韶景"之"低"字:"日光本无形,偏说它低低漫过窗棂;韶景本抽象,却因这'低'字而有了流动的质感。此等通感手法,较之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更显含蓄蕴藉。"至于"岭气通宵"句,饶宗颐指为"得王龙标'青海长云暗雪山'之苍茫,复具柳河东'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清越"。

结句用汉武汾阴典,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有妙解:"以汉皇比今上,本是俗套。然着一'莫惭',顿翻出新意——既存君臣相得之雅,复见诗人自矜才调之傲,此所谓'戴着镣铐跳舞'的应制诗至高境界。"施蛰存更称此篇"在富丽堂皇的底色里,暗藏林泉高致,可谓庙堂文学中的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