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百丈山》创作背景探微
宋初文人王禹偁曾登临百丈山,见层峦叠嶂间梵宇巍峨,云霞与钟磬相缭绕,遂提笔写下这首七律。此山位于闽北,唐贞元年间怀海禅师于此创立"百丈清规",奠定禅宗丛林制度之基。诗人登临时,古刹犹存唐风,飞檐斗拱似欲接引星辰,而禅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已随山涧清泉浸润闽地百年。
诗中"日月肩上过"暗合《五灯会元》载怀海语录:"心如虚空,日月行持",以天地为衲衣的禅意,与宋初文人追求的超然物外之境相契。而"六月寒"之语,既是描摹高山灵境的气候奇观,亦隐喻禅门清凉法雨——据《景德传灯录》载,百丈山常有"热恼顿消"的修行记载。尾联"暮钟朝磬"云云,恰是宋初《百丈山志》所述"晨昏梵呗穿云去"的实景写照,彼时山巅尚有唐僖宗御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钟声可闻于十里之外。
此诗作于王禹偁谪宦闽中期间,其以罪臣之身观禅林胜迹,笔下山河掌中、仙峰灵境的意象,既是对百丈山"万法归一"禅理的文学诠释,亦暗含士人"处江湖之远"时寻求精神超脱的微妙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