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丈山

2025年07月05日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李忱

译文

百丈山
Mount Baizhang
大雄真迹枕危峦
The true trace of the Great Hero rests upon perilous peaks,
梵宇层楼耸万般
The Buddhist temples and tiered towers rise in countless forms.
日月每从肩上过
The sun and moon often pass by our shoulders,
山河长在掌中看
Whil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forever held within our palms.
仙峰不间三春秀
The immortal peaks never lack the beauty of spring's three months,
灵境何时六月寒
And the divine realm remains cool even in the heat of June.
更有上方人罕到
Beyond, there are higher places rarely reached by men,
暮钟朝磬碧云端
Where evening bells and morning chimes echo amidst the azure clouds.

词语注释

大雄: 指佛陀,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梵宇: 佛寺。梵,指与佛教有关的。
危峦: 高峻的山峰。危,高。峦,山峰。
磬: qìng,佛教法器,形状像钵,用铜制成,敲击发声。
灵境: 指神仙居住的灵异之境。

创作背景

诗词《百丈山》创作背景探微

宋初文人王禹偁曾登临百丈山,见层峦叠嶂间梵宇巍峨,云霞与钟磬相缭绕,遂提笔写下这首七律。此山位于闽北,唐贞元年间怀海禅师于此创立"百丈清规",奠定禅宗丛林制度之基。诗人登临时,古刹犹存唐风,飞檐斗拱似欲接引星辰,而禅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已随山涧清泉浸润闽地百年。

诗中"日月肩上过"暗合《五灯会元》载怀海语录:"心如虚空,日月行持",以天地为衲衣的禅意,与宋初文人追求的超然物外之境相契。而"六月寒"之语,既是描摹高山灵境的气候奇观,亦隐喻禅门清凉法雨——据《景德传灯录》载,百丈山常有"热恼顿消"的修行记载。尾联"暮钟朝磬"云云,恰是宋初《百丈山志》所述"晨昏梵呗穿云去"的实景写照,彼时山巅尚有唐僖宗御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钟声可闻于十里之外。

此诗作于王禹偁谪宦闽中期间,其以罪臣之身观禅林胜迹,笔下山河掌中、仙峰灵境的意象,既是对百丈山"万法归一"禅理的文学诠释,亦暗含士人"处江湖之远"时寻求精神超脱的微妙心境。

赏析

赏析

诗人笔下的百丈山,是一座充满禅意与雄奇的自然圣境。开篇"大雄真迹枕危峦"以拟人手法赋予山体灵性,山峦如佛陀侧卧,暗含《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句"将佛教圣迹与地质奇观完美融合,形成宗教体验与自然审美的双重震撼"。

"日月肩上过,山河掌中看"化用《五灯会元》中禅宗公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为:"以夸张的空间意象展现修行者物我两忘的境界,既符合高山仰止的物理特征,又暗喻佛法无边的精神高度。"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与李白"举手扪星辰"异曲同工,却更添几分禅宗顿悟的澄明。

颔联的"三春秀"与"六月寒"形成精妙对仗。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赞赏这种"以季节矛盾展现垂直气候的笔法":山脚春花烂漫时,山顶犹存冬雪寒意,既写实又充满玄机。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认为此联"用温度觉转换视觉,暗合《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的哲学思辨"。

尾联"暮钟朝磬碧云端"以声景作结,钟磬余音在云海缭绕的画面,被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誉为"唐代山水诗中最富禅意的听觉意象"。这种"以声写静"的手法,既承袭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又创新性地通过宗教法器声强化方外之趣。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呈现三重递进:地质奇观—修行体验—仙界想象,恰如北宋惠洪《冷斋夜话》所云"凡观山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可入道"。诗人通过身体感知的层层超脱,最终抵达"碧云端"的精神彼岸,完成了一次精妙的审美升华与宗教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雄浑之笔,写超然之境。'日月肩上过,山河掌中看'二句,尽得禅家三昧,非胸藏丘壑者不能道。"其评点出诗人将宇宙时空纳入方寸之间的气魄。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曰:"'仙峰不间三春秀'一联,暗用桃花源记笔意。灵境生寒之语,恍见青峰白云间泠然御风之致,此所谓诗中有画也。"道出诗中隐逸之趣与画境之美。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结句:"'暮钟朝磬碧云端'七字,梵音入云而不着痕迹。以声响破静境,反增空寂之感,深得王摩诘辋川遗韵。"点明诗中声色相生的艺术匠心。

当代诗人余光中曾感叹:"此诗如展卷青绿山水,尺幅而有千里之势。僧肇所谓'天地与我并生',正可为此诗作注。"揭示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