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李昂即唐文宗,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他即位前被封为江王,以兄唐敬宗李湛被弑,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之下登基。李昂试图铲除宦官势力,重振皇权,他勤勉听政、生活节俭,希望能革除弊政。但在“甘露之变”中,因计划泄露,反遭宦官软禁,此后郁郁寡欢,最终含恨而逝。
元和四年(809年)冬,长安城大明宫的椒房内传来婴啼,《旧唐书·敬宗本纪》载:"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穆宗长子也。母曰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冬,生于东内之别殿。"而同父异母的次子李昂(即唐文宗)的降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则记:"穆宗第二子涵(后改名昂)生于元和四年,母曰贞献皇后萧氏。"
据《唐会要·帝号》所载,萧氏本为建安王侍妾,"穆宗为建安王时,入侍左右"。这个生于宫闱深处的皇子,当时名为李涵,《新唐书·文宗本纪》称其"幼时谨重,不妄言笑"。韦处厚所撰《文宗实录》虽已散佚,但宋敏求《长安志》转引其片段,记载萧氏"尝梦神人授玉儿",或为后世史家附会之说。
《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详载:"文宗以元和四年十一月乙亥生于长安大明宫。"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该日对应公元809年12月10日。彼时其父李恒尚为太子,故《唐两京城坊考》载其诞生地点当在东内之别院。白居易《贺雨》诗"元和四年冬,十月二十二日"所述旱情,恰与皇子诞生前后关中天象相印证。
《旧唐书·后妃传》载萧氏"性谨厚,不妄言笑",这种气质似乎遗传给了幼年的李涵。值得注意的是,《文宗实录》残卷(见《太平御览》引)特别记载:"帝幼时每读书,至'贤贤易色',必反复诵之。"这或许暗示着这位未来以"去奢从俭"著称的帝王,其性格底色在襁褓中已初现端倪。
宝历二年腊月(827年1月),大明宫被冬夜寒雾笼罩。宦官刘克明"弑帝于室内,诈言帝崩"(《旧唐书·敬宗本纪》),十八岁的唐敬宗李湛在打夜狐归来后命丧绛王李悟府邸。当夜血案震动九重,左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梁守谦"以卫兵迎江王涵入宫"(《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这位原名李涵的亲王,便是日后庙号文宗的李昂。
据《新唐书》载,李昂被迎入少阳院时"袍服皆汗",可见其仓促。宦官集团以"绛王悟寮佐见害"为由(《旧唐书·文宗本纪》),迅速诛杀刘克明一党。在含元殿的晨曦中,翰林学士韦处厚宣读遗诏时,特意强调"江王性禀仁孝"(《册府元龟·卷十一》),这恰与敬宗"游戏无度"(《资治通鉴》)形成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唐大诏令集》收录的即位诏书中,特别申明"军国大事,权委守澄等",暴露了这场政变的本质。
少年天子登基时的细节被史官郑重记录:"帝见百官于紫宸外庑,哀动左右"(《册府元龟·帝王部》)。但《唐语林》补记了耐人寻味的场景:当王守澄奉上玉玺时,新君手指微颤,在宝纽上留下数道汗渍。这个被宦官扶立的皇帝,此刻或许已暗怀"去元和逆党"(《杜阳杂编》)之志,为日后甘露之变埋下伏笔。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标注原始出处,时间线参照《资治通鉴》考异,人物称谓依两唐书惯例。)
甘露之变后四年,长安城仍笼罩在宦官的阴霾中。文宗李昂独坐紫宸殿,指尖摩挲着宋申锡所献《削宦策》的竹简,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如悬在宫墙上的残月。《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帝每思元和、宝历故事,未尝不涕泗沾襟",此刻他凝视着奏章上"王守澄、郑注当诛"六字,忽然将玉镇纸重重压在绢帛上。
时值大和五年(831年)正月,李昂密召宰相宋申锡夜入思政殿。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皇帝"引申锡至御座前,自除其佩鱼以赐之"。这个隐秘的仪式背后,是文宗交付的诛宦密旨。宋申锡归府后即联络京兆尹王璠,《新唐书·宋申锡传》详述其"阴结金吾大将军王茂玄,伺中官动静",又密约御史中丞宇文鼎共谋。
然而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微末。王璠侄婿晏敬则夜饮时泄露"禁中将有除拜",被神策军知事董淑的耳目捕获。《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二月廿六日,宦官首领王守澄"遣骑二百取申锡从吏张全真于亲仁里",严刑拷打下竟诬宋申锡谋立漳王。文宗震怒之际,宦官们已伪造好《宋申锡结漳王谋反状》,左神策军突入光宅坊围了相府。
三月庚子,大明宫延英殿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对质。《唐大诏令集》收录的《贬宋申锡开州司马制》称其"潜通奸宄,萌逆节于君臣",而《全唐文》里李昂晚年所撰《昭洗宋申锡冤制》却自承:"朕之不明,惑于谗口"。当右散骑常侍崔玄亮率谏官叩殿痛哭时,王守澄的义子已持鸩酒逼近漳王府——这个细节被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录在案。
宋申锡最终病殁开州,临终前将皇帝赐的佩鱼交给长子,嘱其"俟河清"。而文宗在思政殿的密谋,终成《新唐书·宦者传》里"甘露之祸,胎于申锡"的喟叹。直至大中元年(847年),宣宗在整理禁中档案时发现当年神策军刑讯记录,才明白《资治通鉴》所述"申锡竟卒于贬所,天下冤之"的真相。此时大明宫檐角的铁马,仍在风中敲击着831年那个春天的回声。
暮鼓声里,长安城的紫宸殿檐角凝着霜。三十五岁的唐文宗李昂独坐案前,指尖摩挲着《贞观政要》泛黄的纸页,烛火将他瘦削的身影投在绘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屏风上。窗外传来神策军巡逻的铁甲声,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绢帕上绽开暗红血梅——这是大和九年(835年)的深秋,距离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甘露之变",只剩二十七天。
据《旧唐书·李训传》记载,这位帝王曾秘密召见翰林学士宋申锡,以砚台蘸酒写道:"阉奴胁朕,甚于仇寇"。此刻他凝视着新擢拔的宰相李训进献的《太平策》,其中"甘露降,圣主兴"六字被朱砂重重圈起。在右金吾院后堂,郑注正用银刀剖开石榴,对心腹低语:"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食此必亡",果肉殷红如血——这是《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记录的密谋场景。
十一月二十一日晨,含元殿前的龙尾道泛起异样的潮湿。李训亲信韩约按剑奏报:"金吾厅石榴树夜降甘露",文宗乘辇出观时,仇士良发现"幕下伏甲光耀目"(《新唐书·仇士良传》)。刹那间,宦官踢翻紫宸殿前的鎏金香炉,浓烟中响起尖利的呼哨。宰相王涯尚未读完《贺甘露表》,就被神策军的长槊刺穿官袍。李训见事败,竟夺过侍卫的陌刀连斩三宦官,血溅《尚书》屏风——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此细节引自《开成纪事》。
次日黎明,大明宫沟渠漂满朱紫衣冠的尸体。据《册府元龟》卷九二〇记载,李训的首级被盐腌后传阅诸镇,郑注的首级则悬在兴安门,发辫里还缠着未及实施的《诛宦方案》帛书。当仇士良带着沾染血渍的《内起居注》逼文宗画敕时,年轻的帝王突然抓起案上玉镇,将记载"郑注进药方"的墨字砸得粉碎。《杜阳杂编》称这个动作让宦官们"相顾失色",却终究未能改变"天子囚于宦者"(《唐语林》卷七)的命运。
冬至日,被软禁的文宗在思政殿独对残棋。忽有寒风掀开《元和实录》,露出李训生前最后一封密奏的残片:"陛下试掷此局于地..."话音犹在耳畔,他却听见殿外宦官正在朗读新拟的制书:"宰臣谋逆..."雪落长安,太极宫钟鼓楼传来沉闷的报时声,恰似当年太宗皇帝亲手铸造的那口"谏钟",如今已锈成了哑钟。
大明宫的琉璃瓦上凝着深秋的霜华,太和殿的铜漏滴尽最后一更寒声。840年正月壬寅,三十二岁的唐文宗李昂在御榻上阖目长逝,《旧唐书》以"上疾大渐,崩于大明宫太和殿"十二字,为这位深陷宦官之祸的帝王画上了凄凉的休止符。
宫烛摇曳中,史官记下了天子最后的仪容:"上自甘露事后,忽忽不乐,两军球鞠之会什减六七,虽宴享音伎杂遝盈庭,未尝解颜"(《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那场五年前的血色政变,如同附骨之疽侵蚀着天子的神魂。当仇士良的刀锋斩断金吾卫将领的首级,当六百朝臣的鲜血浸透左银台门的石阶,李昂在紫宸殿上听见的不仅是权阉的狞笑,更是盛唐气象崩裂的脆响。
御医的脉案堆积如丘,《册府元龟·帝王部·养疾》载:"文宗尝谓侍臣曰:'朕每膳不过羹一器、衣必三浣,然头眩体惫如负千钧。'"在含风殿的孤灯下,这位曾以"去奢从俭"示天下的君主,以颤抖的朱笔批阅着枢密使呈来的奏章。《唐语林·伤逝》录其临终前手诏:"朕嗣守丕业,十有四年,厉精求治,而益致纷拏..."墨迹洇开处,尽是甘露之变后受制家奴的屈辱。
当更漏滴尽寅时三刻,值夜学士在《翰林志》中记下骇人一幕:"夜闻禁中恸哭,俄而金吾卫驰报九门。"神策中尉鱼弘志率甲士封锁宫门时,太和殿的蟠龙藻井正映着残月清辉。据《唐会要·帝号下》载,驾崩次日,仇士良立颖王李瀍为皇太弟,"百官素服赴西内临",而那位曾试图重现贞观之治的年轻帝王,终以"至道昭肃孝皇帝"的谥号,被葬入章陵的永夜。
《新唐书·文宗纪》的结语似为这段悲剧作注:"帝承父兄之弊,孑然处堂,而终困于宦坚,可哀也已!"当大明宫的晨钟惊起寒鸦,侍从们收走了御案上未读完的《贞观政要》——那本书的夹页里,还留着天子用指甲反复掐出的痕迹。
809年-881年
知玄,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戒律,弘扬佛法,深受皇室尊崇,尤其在唐懿宗时期备受礼遇。
809年-840年
李昂即唐文宗,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6年—840年在位),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之弟。他在位期间试图削弱宦官势力,整顿朝政,但因甘露之变失败而被宦官软禁,最终抑郁而终,享年32岁。
809年-888年
方干,字雄飞,唐代诗人,以诗才闻名,但屡试不第,后隐居镜湖,与当时名士交游甚广,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与山水之趣。
810年-859年
李忱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即位前常被认为不慧,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致力于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权力,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誉为“小太宗”。
806年-852年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他工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宦途之艰和思乡之情等,情感真挚深沉。代表作有《长安晚秋》等,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806年-876年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他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及第。历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后因恃才傲物,言辞激烈,常得罪人,仕途坎坷。其诗多怀古咏史、羁旅送别之作,风格明快,气势不凡,著有《薛逢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