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2025年07月05日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李显

译文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九月九日有幸来到渭亭登高,以'秋'字为韵赋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重阳佳节正值金秋,三杯美酒下肚,兴致已酣畅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酒杯中漂浮着桂花,花香随酒气升腾;风吹落花,花瓣在酒面轻舞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长房山的茱萸已经红透,彭泽的菊花刚刚采摘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何必非要到边塞龙沙之地,才能尽情流连这秋日美景

词语注释

萸(yú):茱萸,重阳节佩插的植物
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任彭泽令,此处代指菊花
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恣(zì):放纵,尽情
淹留:久留,逗留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重阳佳节,唐玄宗李隆基率群臣幸临渭亭登高,其时正值大唐盛世,四海升平。玄宗素来雅好诗文,遂命侍臣以"秋"字为韵赋诗,张说此作便诞生于这般金风玉露交织的盛唐气象中。

渭水之畔的亭台被丹枫黄菊环绕,君臣执鎏金酒樽共赏"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的秋光。御史大夫张说巧妙化用费长房茱萸祛灾、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既应重阳民俗,又暗合玄宗崇尚道家、追慕隐逸的雅趣。末句"龙沙"借指塞外风光,将这场宫廷雅集升华至心游八荒的境界,展现盛唐文人吞吐天地的胸襟。

史载当日应制诗作百余篇,玄宗独命将张说此诗题刻于渭亭玉璧。透过千年墨香,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秋日里,诗笔与酒香在鎏金错银的器皿间流淌的盛世风华。

赏析

秋日的阳光为渭水镀上一层碎金,唐中宗李显在重阳佳节登临渭亭,一首《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便从盛唐的风烟中款款而来。这首诗以"秋"字为韵眼,将重阳的雅趣与帝王的襟怀糅合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二句最见巧思。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里的"桂"既实指酿酒用的桂花,又暗喻月宫仙桂,双关手法使寻常的饮酒场景顿生缥缈仙气。而"吹花"意象尤为绝妙,陶文鹏在《唐诗与绘画》中分析道:花瓣随风坠入酒盏的动态,被诗人捕捉为"浮"字的轻盈,仿佛能看见琥珀光中旋转的花影,听见帝王与近臣的欢笑穿透千年时光。

诗中的植物意象构筑起重阳的象征体系。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强调,"长房萸早熟"用费长房悬茱萸避灾的典故,暗含祛邪延年的祈愿;"彭泽菊初收"则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意象,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认为这是帝王对隐逸趣味的微妙认同——金灿灿的菊瓣里,既飘着田园酒香,也摇曳着庙堂对江湖的想象。

末联"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透露出独特的帝王心境。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龙沙本指塞外,此处代指权力巅峰,诗人却在反问中流露超脱——何必非要驻跸威严的宫殿?这片有茱萸黄菊、桂酒花香的渭亭,才是心灵真正的栖息地。这种对世俗权力的疏离感,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展现了盛唐统治者难得的文化自觉。

整首诗如一枚被秋阳浸透的枫叶,叶脉里流淌着三重光华:表层是重阳宴饮的欢愉,中层是植物意象构建的文人传统,底层则涌动着对生命姿态的思考。学者叶嘉莹曾用"气象雍容而意趣深远"评价此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帝王诗中超拔于富贵气的精神向度。

点评

此篇《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乃唐玄宗李隆基重阳应制之作,帝王笔端自带雍容气度,然又不失清雅之趣。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天子游宴,自有俯视群伦之慨,而'泛桂''吹花'二句,偏以纤巧之笔写宏阔之境,如见金英浮酒、御香盈袖之状。"

"九日正乘秋"一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尤为激赏:"起句五字便擒题眼,'乘'字尤妙,既得重阳登高之旨,复具御风临虚之势,帝王气象与秋日清旷浑然相契。"后三联铺陈宴饮之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点出其匠心:"'长房萸''彭泽菊'用典如盐着水,既合时令,又暗喻长寿隐逸之思,非俗手可及。"

末句"何藉龙沙上"之问,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之甚精:"结语忽作旷达语,实则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龙沙远塞尚可恣意淹留,况此近畿风物乎?此等收束,正如黄钟馀响,既显君王胸襟,复得含蓄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