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骊山高顶寓目

2025年07月05日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李显

译文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四周郊野曾是秦汉的疆土,八条河流环绕着帝王之都。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宫门雄伟,里巷森严,城楼宫阙气势恢宏。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渭河穿城而过,号称天赐之城;包含岐山,实为神圣之地。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金碧辉煌的宫门,玉饰的楼阁,由此可窥见皇家的宏伟蓝图。

词语注释

阊阖(chāng hé): 传说中的天门,此处指宫门。
里閈(lǐ hàn): 里巷的门,泛指里巷。
城阙(chéng què): 城楼和宫阙。
贯渭(guàn wèi): 渭河贯穿其中。
含岐(hán qí): 包含岐山,岐山是周朝发源地,象征神圣。
奥区(ào qū): 神圣的区域。
金门(jīn mén): 装饰华丽的宫门。
玉馆(yù guǎn): 用玉装饰的楼阁。
皇图(huáng tú): 皇家的宏伟规划。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骊山,这座矗立在关中平原的苍翠峰峦,曾见证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也沐浴过秦始皇陵寝的肃穆。当唐代诗人的脚步踏上这座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的山巅时,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沉淀千年的文明印记。

诗人极目远眺,渭水如银带般贯穿"天邑",岐山故地蕴藏着周王朝的肇始之基。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正是《三辅黄图》中记载的"八川分流"气象。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在阳光下闪耀,让人想起《西都赋》里"金阙玉阶"的描写,这些具象的景物共同构成了"皇图"的壮阔画卷。

诗中"阊阖"一词取自《楚辞》,暗喻帝都门户的庄严;"城阙"意象则可追溯至《诗经·郑风》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人将秦汉故地的地理特征与帝都气象熔铸为工整的对仗,通过"贯渭"、"含岐"的空间叙事,完成对长安王气的地理诠释。

在这首五言律诗的创作中,诗人以骊山为观景台,以历史为经纬,将周秦汉唐的文明层累尽收眼底。金门玉馆不仅是实景描摹,更是对《三礼图》中理想都城格局的诗意呼应,最终在"识皇图"的结句中,完成对大唐盛世的空间礼赞。

赏析

暮色中的骊山,仿佛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静静俯瞰着脚下的八百里秦川。诗人登临绝顶时,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历史的残影与帝国的余晖。那"四郊秦汉国"的开篇,如长镜头般推展开时空的纵深——咸阳原上的汉家陵阙,渭水畔的阿房旧基,都在落日余晖中若隐若现。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十字括尽千年兴废,有铜琶铁板之气"。

"八水帝王都"的意象群堪称盛唐气象的经典注脚。泾、渭、灞、浐等水系如银带缠绕,既实写长安"八水绕城"的地理特征,又暗喻王朝命脉的绵延不绝。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将自然水系与政治图腾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初唐诗人"以山河为史册"的宏大叙事传统。而"阊阖""城阙"的工笔勾勒,则让人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檐牙高啄"的壮丽,只不过这里的建筑群像更显庄重肃穆。

"贯渭称天邑"二句暗藏玄机。渭水作为周秦汉唐的文明脐带,将"天邑"长安与岐山圣地串联起来。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考证,这种地理书写实际构成"文化基因图谱",诗人通过水系网络,将周人的岐山故地、秦人的渭水发迹处与唐长安连缀成完整的文明谱系。金门玉馆的璀璨意象,最终在"识皇图"的结句中升华为对盛世的礼赞。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评点道:"此诗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织就一幅用山河写就的王朝图腾。"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雄浑笔触下的深沉叹息。当我们的目光跟随诗人从"秦汉国"扫向"帝王都",再聚焦于金碧辉煌的宫阙,最终落在"皇图"二字上时,分明能感受到那份对永恒秩序的向往与对历史无常的隐忧。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解读:"地理的永恒性与人事的短暂性,在这幅全景图中形成了微妙的张力。"

点评

登骊山而小天下,此诗以如椽巨笔勾勒秦汉气象,实乃盛唐之音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四郊秦汉国'十字,已尽千年王气,后联复以'金门玉馆'点睛,如见阿房复道接骊山之状。"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赏其空间构建:"诗人以'贯渭''含岐'为经纬,将地理形胜化为帝王胸襟。八水绕城非实写,实乃吞吐八荒之象。"

钱钟书《谈艺录》则另辟蹊径:"'识皇图'三字最妙,非谓认得地图,恰是认不得——当年宫阙连云处,而今唯剩山月窥垣,此中讽喻,正在'识'与'不识'之间。"

当代诗家叶嘉莹尤赞其气象:"此诗如青铜鼎彝,上有饕餮纹。'阊阖''城阙'句如雷斧劈山,而'天邑''奥区'之喻又似云霞雕色,尽显唐人雄浑中见精微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