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淙(太子时作)

2025年07月05日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
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李显

译文

三阳本是标灵纪
三阳宫本就是灵验之地的标志
二室由来独擅名
太室与少室二山自古享有盛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
云霞如彩衣锦缎般千姿百态
云峰云岫百重生
云雾缭绕的山峰层层叠叠
水炫珠光遇泉客
溪水闪耀珠光似迎接泉中仙客
岩悬石镜厌山精
岩壁如明镜高悬震慑山野精怪
永愿乾坤符睿算
愿天地永远顺应圣明筹谋
长居膝下属欢情
永伴父母膝下承欢尽孝

词语注释

三阳:指洛阳三阳宫,唐代离宫
二室:嵩山太室山与少室山的合称
岫(xiù):山洞或峰峦
泉客:传说中居泉水的仙灵
山精:山中妖魅
睿算:圣明的谋略(睿ruì)

创作背景

诗词《石淙》(太子时作)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携皇嗣李旦、梁王武三思等巡幸嵩山,于石淙河畔大宴群臣。彼时李旦身居太子之位,虽处武周代唐的微妙时局,仍以这首《石淙》展现其政治智慧与诗才风华。

石淙河位于嵩山东麓,两岸奇石林立,水击石鸣如钟磬相和。太子李旦驻跸于此,见"霞衣霞锦"映照在千姿百态的云峰间,"水炫珠光"与"岩悬石镜"构成天然画卷。诗中"三阳""二室"之典,暗合嵩山太室、少室二峰传说,将自然奇观与道教灵纪相融。

末联"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最耐寻味。表面歌颂母亲武则天"睿算"英明,实则暗藏李旦作为李唐血脉的生存智慧。此时距神龙政变复唐尚有五年,诗人以山水为障,在绮丽文字间平衡着人子孝道与政治韬略。这首应制诗遂成特殊历史节点的艺术见证,石淙流水声中,回荡着盛唐前夕的微妙变奏。

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石淙河为背景,展现了武则天时期独特的宫廷诗风。开篇"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句,借《诗经·七月》"三阳开泰"典故,将自然景观与祥瑞之兆相联系。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气象宏阔,已见帝王襟怀"。

中间四句工笔描绘山水之态:"霞衣霞锦"以丝绸喻云霞,暗合武则天《织锦回文记》的审美趣味;"云峰云岫"则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却赋予动态美感。学者傅璇琮指出"水炫珠光"句暗藏双重隐喻:既实写石淙河波光,又暗喻贤才如泉客(鲛人)献珠,体现储君招揽人才之志。

"岩悬石镜"意象尤为精妙,既实指山岩平整如镜,又暗用《西京杂记》秦宫宝镜典故。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分析:"'厌山精'三字力透纸背,既显镇压邪祟的威仪,又透出对谗佞之臣的警示"。

尾联"永愿乾坤符睿算"回归宫廷应制诗本色,但"属欢情"的表述别具温情。葛晓音教授认为:"在程式化的颂圣语言中,仍可窥见青年李显对亲情的珍视,这种'刚柔并济'正是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全诗将山水形胜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既符合"龙朔变体"的绮丽文风,又暗含储君的政治抱负。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在藻绘满眼的表象下,仍保持着对'意象玲珑'之美的追求,这正是其超越一般应制诗的价值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宏丽而思致深婉,初唐七律之典范。'霞衣霞锦''云峰云岫'之句,藻绘天成,如见女皇临朝时山河披锦之象。"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点:"『水炫珠光』一联最得屈骚神韵,以泉客山精之典暗喻贤人归附、邪佞遁形,武后朝政治理想尽在其中。末联『永愿乾坤』二句,将帝王家事与天地乾坤相绾合,气度非凡。"

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曾道:"此诗实为双重文本——表面写嵩山石淙之奇景,内里暗藏易卦玄机。『三阳』开泰应乾卦,『二室』喻天地,非大智慧不能作此等语。武瞾以女子之身驾驭乾坤,诗中自见端倪。"

文学史家宇文所安特别指出:"『岩悬石镜』意象极具现代性,既是对自然奇观的精准捕捉,又暗含权力监视的隐喻。这种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山水书写的能力,正是武则天诗歌最迷人的特质。"

(注:原诗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率太子李显等游石淙时,李显奉制应和之作,后人多认为经武则天润色。上述点评兼顾诗作艺术性与历史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