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秦始皇陵

2025年07月05日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李显

译文

幸秦始皇陵
游历秦始皇陵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叹息君王失德政,骊山故地忆秦朝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政令繁琐改篆字,愚昧世俗焚诗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阿房宫早已湮灭,阁道如今变废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本想镇压东南王气,反落得鲍鱼掩车亡

词语注释

眷言(juàn yán):叹息,感慨
骊邑(lí yì):指骊山一带,秦始皇陵所在地
改篆(gǎi zhuàn):指秦始皇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
阿房(ē páng):阿房宫,秦始皇修建的著名宫殿
阁道(gé dào):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此处指秦宫复道
鲍车(bào chē):载运鲍鱼的车。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用鲍鱼掩盖尸臭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骊山北麓的封土堆依然以沉默的姿势切割着天穹。当庾信驻足于这片被历史反复淬炼的土地时,秦砖汉瓦的碎屑正从指缝间簌簌坠落——那场燃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大火,在五百年后的西魏年间,仍以焦黑的草木灰形式渗入关中的土壤。

这位历经梁朝覆灭的诗人,此刻面对的不仅是始皇陵冢的物理存在。夯土层下埋藏着更为沉重的隐喻:李斯在峄山刻石上精心雕琢的小篆,最终与竹简的灰烬共同飘散在渭水河畔。史官曾用"收天下书,黜百家言"记载这场文化阉割,而庾信看到的却是愚民政策在烽燧间的连锁反应——当思想的通道被堵塞,帝国的甬道便注定通向废墟。

东南方的天子气始终是秦皇的心结。五华车盖下的巡狩,会稽刻石里的威慑,终究未能压住芒砀山间的赤霄。诗人抚摸着陵前残缺的镇墓石兽,忽然领悟到鲍鱼掩尸的仪仗队本身即是讽刺:追求永生的帝王,其死亡气息却需要海产腥气来遮盖。阁道遗址上生长的野葵,正在用金黄花盘复述着《黍离》的古老语法。

赏析

站在骊山脚下眺望秦始皇陵,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王朝的悖论。开篇"眷言君失德"四字如金石坠地,既点明批判立场,又以"眷言"(回头看)的姿势营造出历史纵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回望式抒情"构成唐代咏史诗的典型视角,使批判中始终带着温度的凝视。

诗中意象群构成精妙的蒙太奇:"改篆"与"焚书"两个特写镜头并置,将文化政策的矛盾性暴露无遗。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种意象对举手法"以制度细节折射宏大历史",篆书改制本为文化统一,却与愚民政策的焚书形成荒诞对照。而"阿房""阁道"的废墟意象,恰如杜牧《阿房宫赋》的预演,宇文所安在《晚唐》中称之为"用建筑残骸丈量权力边界"的经典表达。

末联的"东南气"用典尤为深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唐史》中阐释,此意象融合《史记》"东南有天子气"的记载与堪舆学说,既写始皇镇厌王气的徒劳,又暗含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那个"翻伤掩鲍车"的转折,将暴政导致的自我反噬写得惊心动魄——载运腐鲍的车辆,最终成为权力腐败的绝妙隐喻。

全诗情感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庄严中带着狰狞。程千帆《古诗考索》评其"以冷峻修辞包裹炽热忧愤",在十四字的方寸间,完成了对权力异化的哲学审判。当废墟的阴影笼罩东南王气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秦帝国的丧钟,更是所有专制者的谶纬。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曾言:"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然此诗却以"眷言君失德"五字劈空而来,如太阿出匣,直指始皇帝政术之弊。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作:"以骊山烟雨之笔,写阿房焦土之悲,字字皆带铜腥。"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改篆书为小篆本为文治,焚诗书以愚黔首实属暴政,十四字道尽文化专制之悖谬。"对仗间暗藏史家刀笔,令读者想见当年咸阳道上,竹简化蝶的惨状。

末联"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具只眼:"此用鲍鱼掩臭典故,却翻出'伤'字,非但刺始皇秘不发丧事,更暗喻暴政终将自噬其尾。东南王气未消,而鲍车已朽,讽刺之深刻,犹胜杜牧《阿房宫赋》。"

全诗如青铜编钟,每个意象皆可叩响历史回声。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隔与不隔"之辨,此诗正得"不隔"三昧——骊山云气、阿房焦土、腐鲍腥风,皆扑面而来,使人顿生"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之叹。


注:文中名家点评为模拟创作,非真实文献记载,旨在呈现古典诗评的典型风格。实际引用时请核实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