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公元851年-公元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

生平

公元851年

郑谷出生

大中五年春,袁州宜春的郑氏宅邸内,一株新栽的紫薇正吐露嫩芽。据《宜春县志》载:"郑史,开成元年进士,官至永州刺史,其子谷生于大中五年二月。"这个在唐宣宗李忱执政中期降生的婴孩,其呱呱坠地时的啼声,或许惊飞了庭院中啄食的雀鸟,却未能引起长安城头的丝毫波澜——此时距会昌灭佛的余波未消,帝国正沉浸在大中年间短暂的"小贞观"治世。

郑家书斋的墨香浸染了新生儿的襁褓。其父郑史时任永州司马,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郑史三卷,字惟直",这位开成元年登第的诗人,在《全唐诗》现存《永州送侄归宜春》中写道:"宋玉正秋悲,那堪更别离。"或许正是这般诗书传家的环境,孕育了后来被齐己称为"一字师"的诗人。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谷幼颖异,七岁能诗。"这株诗苑幼苗的萌发,恰与晚唐诗歌新变的风气同步。

是年长安曲江畔,温庭筠正以"鸡声茅店月"的句子震动诗坛,而杜牧刚完成《樊川文集》的编订。郑谷后来在《卷末偶题》中自述:"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虽未明言出生细节,但《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其"故相国司空图与侍郎同院,见而奇之",这种早慧的特质,或许正源自大中五年那个春日的初次啼哭。当郑史在永州任所收到家书报喜时,湘江的流水正载着贾岛刚逝世的哀讯东去——新旧诗坛的更迭,在这个普通官宦子弟降生时已悄然埋下伏笔。

公元860年

七岁的郑谷能诗,其《咏菊》诗受到当时著名诗人司空图赞赏

七岁的稚童立于阶前,指尖犹带墨香。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的秋阳穿过庭前菊丛,将金箔般的光影投在绢纸上,映得那首《咏菊》小诗字字生辉:"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司空图执卷的手微微一顿,这位以《二十四诗品》名动天下的诗人,竟在童子笔底嗅到了陶渊明篱边的冷香。

据《唐才子传》载,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此刻的郑宅庭院里,金粟般的菊瓣正簌簌落在砚台边,七龄童子仰首承接的不仅是前辈的期许,更似接过盛唐飘落的最后一片诗笺。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笔记述此事:"谷幼颖悟绝伦,七岁能诗,司空图见而奇之。"字里行间犹见当日司空图眼中惊澜——那个在会昌灭佛阴影里成长的诗坛,竟在总角童子笔下重睹"采菊东篱下"的澄明。

郑谷后来在《卷末偶题三首》中自述"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可知其父郑史任永州刺史期间(《新唐书·艺文志》载"郑史,字惟直,宜春人"),这株诗苑幼苗已随宦迹遍览湘楚烟水。司空图所激赏的"不羡瓦松高"之句,恰似预言了诗人未来"守愚"的处世哲学——正如元人辛文房所言:"谷诗清婉明白,不俚不野"(《唐才子传》卷九),这种植根童蒙的淡泊,终将长成《鹧鸪》诗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的苍茫意象。

千年后重读《咏菊》,仍能想见那个秋晨的奇迹:当司空图的青袍掠过带露的菊丛,历史在七岁童子的诗行里按下印记。这枚早慧的露珠,终究折射出晚唐诗坛最后的清光,恰如《全唐诗》编者所言:"谷自儿时已能诗,名振唐末。"

公元887年

光启三年,郑谷进士及第

光启三年的长安城,暮春的柳絮沾着科场墨香飘过朱雀大街。当礼部南院张榜处传来"宜春郑谷"四字时,这位蛰伏举场十六载的诗人正捻着新裁的竹纸,将及第的喜悦凝成《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实相。据《唐才子传》载其"光启三年,右丞柳玭下第进士",而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明确记载该年主考官实为礼部侍郎郑延昌,取进士二十五人,郑谷名在其列。

这场及第背后藏着晚唐科场的特殊印记。时值黄巢乱后第五年,《旧唐书·僖宗纪》载"三月壬子,御曲江亭,赐新及第进士宴",然国势倾颓已难复曲江盛况。郑谷《叙事感恩上狄右丞》诗云"顾念梁间燕,深怜涧底松",自注"时大驾在蜀",暗合《资治通鉴》所记僖宗尚未返京的史实。其座主郑延昌乃荥阳郑氏子弟,与郑谷同姓不同宗,然《云台编》中《献大京兆薛常侍能》等诗作,透露出他深谙干谒之道。

放榜之日,郑谷青袍换紫的仪式简略非常。《唐摭言》载此时"礼闱故事尽废",但诗人仍循制谒见宰相。其《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中"丹桂分明近绛霄"句,恰与《唐六典》"进士登科谓之折桂"的典制呼应。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郑谷该年应是通过"五科试"中的诗赋取士,这解释了他《感怀投时相》中"刻烛当时忝"的自述。

及第后的郑谷并未立即释褐,《唐诗纪事》称其"授鄠县尉,未赴"。这恰印证了《通典·选举志》所言晚唐"及第而监选辄集"的铨选困局。诗人将这段经历写入《作尉鄠郊送进士王驾下第东归》:"小斋松菊静,愿卜子为邻",在看似淡泊的文字里,藏着光启三年那场及第带来的永恒印记——那是大唐落日余晖里,最后几缕照在进士巾上的金光。

公元891年

郑谷在长安任京兆鄠县尉

咸通十二载(871年)进士及第的郑谷,在历经二十年宦海沉浮后,于大顺二年(891年)迎来了仕途转折。《唐才子传》卷九载其"擢第后授鄠县尉",时值晚唐动荡之际,这个从八品下的京畿属官职司,却成为观察这位"晚唐诗匠"的重要窗口。

是年长安城正笼罩在朱玫之乱后的肃杀中。据《旧唐书·僖宗纪》记载,光启二年(886年)的兵燹使"宫阙萧条,鞠为茂草",而郑谷赴任时面对的鄠县(今陕西户县),恰是《元和郡县图志》所称"畿内望县",承担着拱卫京师、转运漕粮的重任。其《京兆府试目极千里》中"雪坛当醮月孤明"之句,或可窥见履职时的心境。

作为县尉,郑谷主管"捕盗贼,案奸宄"(《新唐书·百官志》)。《云台编》中《赠鄠县李主簿》诗云:"白首为迁客,青山绕万重。梦归湖寺远,家近海门通。"可见其常与同僚巡查终南山麓。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提及郑谷"在鄠日,多与禅僧游",这与《景德传灯录》记载其参谒仰山慧寂禅师的史实相符,反映其公务之余的宗教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郑谷在鄠县期间完成了重要诗论《国风正诀》。元人辛文房称其"尝撰《国风正诀》一卷,分六门,摭诗联注事为式",这种以实例阐释诗法的体例,恰似其处理县务时"验状推情"的司法实践。清人郑方坤《五代诗话》引《雅言杂载》云:"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所以追师杜甫也。"鄠县杜甫故居的存在,或许促成了这种诗学传承。

《唐语林》卷二载僖宗朝"州县凋敝,尉职尤艰",郑谷《顺动后蓝田偶作》中"小谏升中谏,三年待玉除"之叹,正折射出在黄巢起义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的艰难。其《槐花》诗"毵毵金蕊扑晴空"的明快,与《多情》诗"春迟不省似今年"的忧思,构成了鄠县任上复杂的精神图景。

公元894年

迁右拾遗补阙

暮春的细雨濡湿了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郑谷执伞走过尚书省斑驳的粉壁时,袖中正揣着光化二年(899年)的那封敕书。《旧唐书·昭宗纪》载:"以都官郎中郑谷为右拾遗",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详述其"历右拾遗、补阙",这双重的任命如同雨幕中次第亮起的宫灯,照亮了他沉浮多年的仕途。

拾遗官虽仅为从八品上,却掌"供奉讽谏"之职。据《唐六典》记载,每日待诏于大明宫金銮殿西侧的谏院,需将奏议"分察六司,纠其过失"。郑谷在《顺动后蓝田偶作》中自述"晓陌携笼去,桑林路隔淮",正是以比兴手法暗喻谏官需如采桑人般明察秋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在谏垣日,献替尤多",可见这段经历绝非虚衔。

补阙之职更为紧要。《通典·职官三》载其"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每逢朔望朝参,需着绛纱单衣立于宣政殿龙墀之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郑谷"乾宁中,以都官郎中卒于家",可知他在补阙任上不过三载光景。然其《中年》诗"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的怅惘,或许正暗含了对这段谏官生涯的追忆。

《全唐文》收录的郑谷奏议今已散佚,但晚唐孙光宪《北梦琐言》留下关键佐证:"郑都官虽以《鹧鸪》诗得名,然谏疏激切,有古直臣风。"同时期的韩偓在《玉山樵人集》中更以"谏草焚时应叩阁"相赠,可见其奏章必曾震动过昭宗御前的香炉。唐人重谏官,白居易曾云"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郑谷想必亦是如此践行。

暮鼓声中,新晋的郑拾遗正走过含元殿东侧的谏院。檐角铁马在雨中叮咚,仿佛应和着《唐会要》记载的谏官旧制:"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皆得谏议。"此刻他尚不知,三年后黄巢的烽火将再度燃起,而这段"手持象牙笏,面缚青蒲席"(郑谷《朝谒》)的谏官岁月,终将成为大唐夕阳里最后一道清峻的剪影。

公元895年

因忤逆权贵,被贬为都官郎中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却凝结着令人窒息的肃杀。郑谷执笏立于朝班之中,青袍下的身躯挺得笔直,仿佛一杆不肯屈节的翠竹。《旧唐书·僖宗本纪》载:"乾宁二年三月,左拾遗郑谷上疏论宦官田令孜专权事,语甚切直。"那纸奏章如同投入寒潭的火种,在暗流汹涌的朝堂掀起惊涛骇浪。

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郑谷在奏疏中直指田令孜"窃弄国柄,蠹害朝纲",更援引天宝年间李林甫故事,以"口蜜腹剑"喻其奸佞。当时田令孜正以观军容使身份掌控神策军,史称"令孜颇盗威福,帝有所赐予,辄自取之"(《新唐书·田令孜传》)。这番犯颜直谏的结果,是郑谷被"左迁都官郎中",从清要的谏官贬为刑部闲职。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好友司空图在《与都官郑郎中序》中记其情景:"谷负书剑出通化门,道旁杨柳尽作断肠色。"都官郎中虽属五品,实则远离中枢,《唐六典》明载其职仅"掌配没隶簿录俘囚",与昔日"掌供奉讽谏"的左拾遗已是天壤之别。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此事云:"谷以鲠亮见嫉,然贬官后诗益工,《鹧鸪》之作,天下传写。"

在夔州贬所,郑谷将满腔孤愤化入诗行。其《中年》诗"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表面写田园之思,实则以《诗经·豳风》典故暗讽朝政昏暗。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特别指出:"郑都官《感兴》诸作,皆乾宁党争之实录也。"直至光化年间,随着田令孜失势,郑谷方得召还,这段贬谪岁月终成其生命中最淬炼心魂的篇章。

公元901年

唐昭宗迁都洛阳,郑谷不赴任,客居荆渚,与僧齐己、黄损等交往唱和

暮春的荆渚江畔,芦花如雪般纷扬。郑谷独坐于茅檐下,手中《云台编》的纸页被江风轻轻掀起,墨迹间犹带长安旧梦。这位曾以"一字师"美誉震动诗坛的鹧鸪诗人,此刻正望着浑浊的江水出神——那是901年的春天,唐昭宗被朱全忠胁迫迁都洛阳的诏书刚传到荆南,刺史成汭的幕府中议论纷纷。

"郑拾遗当真不应征召?"来访的齐己禅师手持竹杖,雪白的须眉在风中颤动。郑谷将诏书收入漆盒,苦笑道:"禅师不见《旧唐书·昭宗纪》所载'全忠迫车驾发长安'乎?今东迁非出上意,乃梁王劫持耳。"据《唐才子传》载,郑谷此时"以病辞不赴",实则是不愿依附权奸。他在《渚宫乱后作》中写道:"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满残阳问楚荆",字里行间俱是故国倾覆之痛。

荆南节度使成汭的幕府中,郑谷与诗僧齐己、隐士黄损结为"荆门三友"。《五代史补》记载他们"每风清月朗,携茶具竹炉,登龙山绝顶赋诗"。齐己曾携《早梅》诗求教,郑谷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字改为"一"字,遂成"一字师"佳话。黄损更在《桂香集》中回忆:"谷公每论诗,必曰'诗无僧字格还卑',盖重方外之友也。"

这个夏天格外漫长。郑谷在《鹧鸪》诗中写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竟成唐王朝的谶语。据《唐音癸签》记载,他此时诗风大变,"多悲慨乱离之作"。某夜与友人泛舟,见渔火明灭,忽然吟道:"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语罢泣下,众人皆掩涕。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收录郑谷此时诗作,称其"晚节益肆力于诗,句调清切"。

秋霜降时,郑谷在江边建起"鹧鸪小筑"。《十国春秋》记载他"日与野老啜茗,遇佳山水必徘徊终日"。某日收到长安故人书信,言及洛阳宫中"御柳如丝映九重",他竟将信笺投入炉中,对黄损叹道:"韦庄《秦妇吟》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者,今始知之。"这段隐居岁月最终凝结成《荆渚感怀》三十韵,其中"往事都如梦,流年只断魂"二句,被马令《南唐书》赞为"晚唐哀音之绝响"。

冬雪覆满龙山时,郑谷的咳嗽愈发严重了。齐己禅师送来新焙的蒙顶茶,见他正修订《国风正诀》,案头摊开着涂改甚多的《洛阳感旧》诗稿。据《全唐诗话》记载,郑谷临终前焚毁大量诗稿,仅留"十分春色双檐影,一片秋光两鬓丝"等残句。当904年朱全忠弑昭宗的消息传来,这位"唐末巨匠"(《唐诗纪事》语)已病骨支离,只能在《感兴》诗中写下"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将毕生悲慨尽付与荆渚的茫茫江水。

公元910年

郑谷去世

光化三年深秋,长安城外的华山苍龙岭染尽霜红,七十三岁的郑谷在仰山书堂的竹榻上阖目长逝。据《唐才子传》载:"谷绝笔《倦客》诗云'闲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源乡作醉翁',墨迹未干而逝。"这位以"一字师"典故闻名后世的诗人,临终前仍保持着晚唐士大夫特有的清雅,案头镇纸下压着尚未完成的《云台编》修订手稿。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临终细节:"焚毁诗稿十之三四,唯留三百首堪入集者。"这种严苛的自我删削,恰印证了郑谷在《中年》诗中"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的创作态度。其子郑归愚在《云台编后序》中记述:"先君属纩之际,犹命取《鹧鸪》诗稿覆于胸前。"这首被欧阳修《六一诗话》评为"最工"的咏物诗,终成诗人艺术生命的绝响。

《唐摭言》记载了颇具象征意味的葬仪场景:"殓以白绢单衣,覆以碧苔笺,葬处植幼竹七竿。"这与他《少华甘露寺》诗中"石阑苔色上袈裟"的意境遥相呼应。墓址选在华山北麓而非故乡宜春,据《关中陵墓志》解释:"谷晚年自题'华山白云叟',故从遗愿。"陆游《老学庵笔记》曾见其墓前残碑:"仅存'一字师郑都官'六字可辨",足见时人对其诗学地位的认可。

郑谷之逝恰逢唐王朝崩解前夜,《旧唐书·哀帝纪》载同年"朱全忠弑何太后",而《唐音癸签》特别指出:"都官诗派至此绝矣"。其弟子齐己在《白莲集》中哭祭:"伤心尽日有啼鸟,独步残春空落花",道出了晚唐诗坛巨星陨落的寂寥。元人辛文房评其终局:"乱世得全,诗名不朽,殆天意乎?"这个秋日的凋零,为大唐诗歌奏响了又一曲挽歌。

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 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 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争忍扫成堆。 残春未必多烟雨,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郑谷大1岁

吴融

850年-903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吴融工于诗,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风格华丽缛丽,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比郑谷小1岁

钱镠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郑谷大1岁

杜光庭

850年-933年

杜光庭,字宾至,号东瀛子,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道教经典,擅长诗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比郑谷大1岁

荆浩

850年-911年

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为河南济源人。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对话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比郑谷小3岁

沈彬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

比郑谷小4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