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干行二首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李白

译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住额头,折下花枝在门前嬉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跑来,绕着井栏投掷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一同住在长干里,两小无猜情意真。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岁嫁给你为妻,羞涩的容颜未曾舒展。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面向昏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与你同生共死如尘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怀着尾生抱柱的信念,怎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岁你远行而去,瞿塘峡口险滩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五月涨水不可触碰,猿猴哀鸣声响彻天际。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你迟归的足迹,处处生出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苔藓深厚无法清扫,落叶纷飞秋风早至。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八月蝴蝶成双飞来,在西园的草地上飞舞。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见此情景我心中伤悲,独坐忧愁红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何时你从三巴归来,定要提前写信到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路途遥远,直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回忆我在深闺之时,未曾见识世间烟尘。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嫁给你这长干商人,常在沙岸观望风向。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五月南风吹起时,思念你已去往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八月西风呼啸时,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聚少离多何其悲伤,相见时少别离时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湘潭几日才能到达,我梦中穿越风波相随。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昨夜狂风肆虐而过,吹断了江边的树木。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江水茫茫昏暗无边,远行的人身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愿你骑着骏马归来,在兰渚东边与我相会。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像鸳鸯嬉戏在绿蒲,似翡翠双栖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自怜十五妙龄之时,容颜如桃花般娇艳。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怎料做了商人之妻,终日愁水又愁风。

词语注释

滟滪堆(yàn yù duī):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巨石,现已炸平。
淼淼(miǎo miǎo):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样子。
浮云骢(cōng):古代名马,毛色如浮云,此处代指骏马。
兰渚(zhǔ):长满兰草的水中小洲,象征相会之地。

创作背景

长干行二首的诞生,恰似一阕从六朝乐府中走来的月光,被盛唐的风轻轻拂过,落在李白多情的笔尖。这两首以商妇口吻吟唱的闺怨诗,糅合了建康长干里的市井烟火与长江的浩荡波涛,在开元盛世的光影间流淌出缠绵千年的相思。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长干里地处秦淮河畔,自孙吴时期便是商贾云集的航运枢纽。李白青年时代漫游金陵,目睹江畔商妇"沙头候风色"的守望姿态,将乐府古题《长干曲》的质朴叙事,点化为具有盛唐气象的艺术杰作。诗中以"折花""弄青梅"的童趣起笔,暗合《诗经·卫风》"总角之宴"的纯真,而"抱柱信""望夫台"的典故,又为商妇的等待赋予了《列女传》般的历史厚重感。

诗中"瞿塘滟滪堆""湘潭几日到"等地理意象,折射出唐代水运贸易的繁荣。学者傅璇琮考证,开元年间长江航运每日过帆三千,商人经年漂泊成为常态。李白以"五月南风兴""八月西风起"的季候更迭,将《楚辞·九歌》的时空意识注入商妇的日常等待,使私人化的相思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永恒惆怅。那"吹折江头树"的狂风,既是《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的延续,又暗喻安史之乱前夜的社会动荡。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创造性地将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顶真句式,与北朝乐府《木兰诗》的叙事节奏熔于一炉。从"十四为君妇"到"十六君远行"的年龄纪事,借鉴了《孔雀东南飞》的铺陈技巧,而"双飞西园草"的蝴蝶意象,又可见曹植《杂诗》"愿为西南风"的化用痕迹。这种博采众长的创作,恰似长干里汇聚的四方商船,承载着整个华夏诗歌传统的精粹。

当暮色笼罩建康城时,李白或许正站在朱雀航头,望着归帆点点。商妇"直至长风沙"的誓言,穿过三百里水路,在安徽宿松的长风沙口岸激起回响——那里是唐代商船进入长江的必经之地,也是所有等待终将抵达的彼岸。这两首诗,遂成为盛唐水运文明最动人的文学注脚。

赏析

《长干行二首》以商妇独白展开,李白用江南水乡的温婉意象,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爱情画卷。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诗"以小儿女口吻道尽商妇心事,朴素处见深情"。

青梅竹马:凝固在时光里的纯真
"折花门前剧"与"绕床弄青梅"的意象,被王运熙在《李白研究》中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童年符号"。诗人用"初覆额"的稚嫩发式、"千唤不一回"的娇羞神态,将少男少女的懵懂情愫定格成永恒画面。明代文人钟惺《唐诗归》特别激赏"低头向暗壁"五字:"如工笔仕女图,羞态透纸背而力透千年"。

四季轮回中的守望
随着"绿苔""落叶""双飞蝶"的意象更迭,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指出这是"用自然物候丈量思念的深度"。五月滟滪堆的险滩与八月西园的双蝶形成强烈反差,正如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所析:"以欢景写哀,其哀倍增"。尤其"苔深不能扫"句,台湾学者叶嘉莹解读为:"时间在石阶上堆积的不仅是青苔,更是层层叠叠的绝望"。

商妇之悲:唐代水运文明的剪影
第二首中"沙头候风色"的细节,历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考证:"实写唐代商妇倚门望归的普遍境遇"。李白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时代镜像,"愁水复愁风"六字被闻一多誉为"道尽运河文明背后的血泪"。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抒情艺术》中注意到:"胡蝶双飞"与"江头折树"的意象对撞,构成"安全与危险的双重奏"。

时空交错的抒情艺术
诗中从"十四为君妇"到"坐愁红颜老"的年龄叙事,学者葛晓音认为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完整的人生速写"。而"直至长风沙"的决绝,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空际出力,虚处传神"。这种时空跳跃的手法,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为:"用地理的遥远反衬情感的迫近,使等待成为永恒的人类境况"。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第一首:"'青梅竹马'四字,写尽小儿女情态。后段叙别离,语语从真性流出,妇人情事,直道出心事来。结语'直至长风沙',痴情可想。"又云:"'苔深''落叶'二句,景中带情,复以'胡蝶双飞'作衬,愁思黯然。"

  • 明·钟惺《唐诗归》:"'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新嫁娘羞态入髓。后转'愿同尘与灰',则炽烈如焚,乐府笔法之妙,正在此陡转处。"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论第二首:"'沙头候风色'五字,便画尽商人妇生涯。末四句忽作明艳之笔,以'桃花红'衬'愁水愁风',如以锦屏设色而暗藏啼痕,益见凄绝。"

  • 宋·刘辰翁批点:"'瞿塘滟滪''猿声哀',不独写险,更写行人肠断。'苔深''叶早',则闺中人肝肠寸断矣。太白乐府,惯以景语作情语。"

  •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怨而不怒,深得国风之体。结句'直至长风沙',突然收转,如孤帆截流,势不可遏,此太白独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