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长安城,暑气未消,流萤点点。诗人李百药独坐西窗,望着案头将熄的灯烛,忽见几点幽绿的光掠过庭前石阶。这微光令他想起南朝宫人「持萤耀彩」的旧事——据《南史》记载,后妃们曾将萤火虫收入绢囊,在月夜替代烛火,为君王照亮罗帷。
阶前月色太明,竟使萤火黯然。诗人以「畏」字道出小虫的怯弱,却又在转笔间赋予它孤勇:那纤弱生灵宁可沾湿夜露,也要执着地穿梭于更漏声声的永夜。史书里说隋炀帝曾命人搜集萤火,夜间放出时「光遍岩谷」,而这窗前的流萤,却只为某个特定的人,将微光连缀成星河。
案头宣纸上墨迹渐干,诗人忽然想起昨日在曲江畔,那位用团扇扑流萤的姑娘。她云鬓边的金钗坠了颗珍珠,弯腰寻找时,裙裾扫过草间的萤火,像撒了一把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