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萤火示情人

2025年07月05日

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

百药

译文

窗里怜灯暗
窗内怜惜灯火微弱
阶前畏月明
阶前害怕月光太亮
不辞逢露湿
不介意遇到露水沾湿
只为重宵行
只为了能与你深夜同行

词语注释

怜:怜惜,疼爱
畏:害怕,畏惧
重宵:深夜

创作背景

夏夜的长安城,暑气未消,流萤点点。诗人李百药独坐西窗,望着案头将熄的灯烛,忽见几点幽绿的光掠过庭前石阶。这微光令他想起南朝宫人「持萤耀彩」的旧事——据《南史》记载,后妃们曾将萤火虫收入绢囊,在月夜替代烛火,为君王照亮罗帷。

阶前月色太明,竟使萤火黯然。诗人以「畏」字道出小虫的怯弱,却又在转笔间赋予它孤勇:那纤弱生灵宁可沾湿夜露,也要执着地穿梭于更漏声声的永夜。史书里说隋炀帝曾命人搜集萤火,夜间放出时「光遍岩谷」,而这窗前的流萤,却只为某个特定的人,将微光连缀成星河。

案头宣纸上墨迹渐干,诗人忽然想起昨日在曲江畔,那位用团扇扑流萤的姑娘。她云鬓边的金钗坠了颗珍珠,弯腰寻找时,裙裾扫过草间的萤火,像撒了一把星星。

赏析

这首宫体诗以萤火虫为意象,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光明暗写"抒情体系。梁简文帝萧绎通过四句二十字,完成了从物理光写到心理光的诗意转换。

首联"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运用矛盾修辞法,形成"怜暗畏明"的反常态审美。学者傅刚在《南朝宫体诗研究》中指出:"这种逆向的光感体验,实则是将萤火虫拟人化为暗夜中的精神照明者"。窗内人造灯火的黯淡与阶前自然月光的明亮,共同衬托出萤火虫"微而不弱"的光学特质。

颔联"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揭示出深层情感结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解读道:"'露湿'象征现实阻力,'重宵行'暗示情感执着,萤火虫成为爱情信使的完美隐喻"。这种"越障传情"的书写模式,与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雾露隐芙蓉"的含蓄表达形成互文。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光的辩证法。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诗人将萤火的光度控制在'暗于灯而明于夜'的临界点,恰似情人眼中既克制又炽热的目光"。这种"微光美学"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物我关系,开创了"以物证情"的新范式。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收敛的浓烈"特征。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中分析:"'畏'与'重'字构成情感锚点,将不敢宣之于口的深情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态存在"。萤火虫的飞行轨迹,实则是情感电流在夜空中划出的心电图形。

点评

此诗以萤火喻深情,幽微处见真章,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巧借"怜灯暗""畏月明"之矛盾意象,道尽相思者既渴望靠近又畏惧惊扰的微妙心理,恰似叶嘉莹先生所评:"唐人咏物,往往于物性中暗藏人情,此诗正得其中三昧"。

"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二句尤见风骨。钱钟书《谈艺录》曾盛赞此类表达:"物之微者能通神,萤火一点而照破千年暗"。萤虫甘愿沾湿羽翼也要彻夜飞舞,恰似痴情者不顾险阻的执着,周振甫《诗词例话》谓之:"托物寄兴,不即不离,得风人之旨"。

全诗二十字间,光影明灭处俱是缠绵。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点明:"唐代爱情诗常以微小意象承载厚重情感,此诗正以萤火的脆弱与永恒,完成了对爱情最精妙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