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晚登古城

2025年07月05日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百药

译文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夕阳西下,前路漫漫,我满怀惆怅地来到这座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坍塌的城墙上,寒雀聚集;荒废的城垛边,暮鸦惊飞。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幽深的灌木丛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晚霞映照着余晖,露水涤荡出夜晚的清凉。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我内心的壮志怎能平息!

词语注释

颓墉(tuí yōng):坍塌的城墙。
荒堞(huāng dié):荒废的城垛。堞,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孤烟绵长。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诗人独步于千年城墙之下。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军事要塞,此刻在晚霞中显露出斑驳的肌理,夯土城垣上密布着安史之乱时的箭痕。天宝年间的烽火早已熄灭,唯余墙缝间倔强生长的蓟草,在秋风中簌簌作响。

护城河早已干涸成田垄,残存的马面上停着几只昏鸦。诗人指尖抚过龟裂的垛口,触到开元年间某位戍卒刻下的家书。远处废弃的谯楼里,忽然惊起寒雀数只,翅膀拍碎如血的晚照。这场景令人想起杜少陵"国破山河在"的墨迹,而今连山河也换了容颜。

晚炊的孤烟自三里外的村落升起时,诗人注意到城墙根新添的流民窝棚。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终究没能阻止这些失去土地的农人流浪。风里传来孩童背诵《兔爰》的稚嫩声音,与城墙阴影里老卒哼唱的《黍离》重叠在一起。

暮露沾衣时分,诗人突然明白:这城墙何尝不是大唐的脊梁?而今它佝偻着身躯,却仍在秋霜中挺立。就像那些在藩镇割据中坚守气节的士人,明知盛世不可追,犹以文字筑起最后的精神城防。

赏析

暮色中的古城墙,被夕阳镀上一层苍凉的余晖。诗人独立残垣,看寒雀归巢,听晚鸦惊飞,一幅荒芜的秋晚图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意象的层叠与交织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二句,以工笔勾勒出双重动态画面:坍圮的城墙与瑟缩的雀鸟形成体积与生命的强烈对比,而荒芜的城垛上突然惊起的乌鸦,则打破沉寂,为画面注入震颤的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以微小生命反衬宏大废墟"的手法,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诗歌空间意识转变的典型体现。

光影与气息的哲思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展现色彩的奇迹——晚霞将逝时的绚烂与露水初凝时的澄澈构成矛盾统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夕照之热烈与夜露之清寒本不相容,诗人却使其在黄昏的临界点上达成微妙平衡,这正是造化赋予敏感者特有的视觉馈赠。"

摇落中的生命叩问
末句"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将物理景象升华为精神象征。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解析道:"'摇落'一词源自宋玉《九辩》,但诗人此处赋予其双重意义:既是草木凋零的自然规律,也是理想幻灭的心理过程。'安可平'三字尾音上扬,留下永不妥协的余响。"

全诗以古城为镜,照见时间残酷与生命韧性的永恒角力。那孤烟般袅袅不散的志气,最终穿透了秋晚的萧瑟,在历史的长廊里激起悠远的回声。

点评

此诗以苍劲之笔勾勒秋晚登临之景,字字含霜,句句带秋。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颓墉'二语,写尽荒凉,晚唐人所难到。结句忽作拗折,壮志不磨,是李峤本色。"诚哉斯言!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一联,尤见炼字功夫。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批注:"'集'字状雀之瑟缩,'惊'字写乌之惶遽,寒荒之态如在目前。"城墙倾颓处,寒雀群聚如诉如泣;堞垛荒芜间,暮鸦惊飞若惧若哀。此般意象,较之老杜"细草微风岸"之句,更添三分孤峭。

末句"此志安可平"陡转慷慨,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有云:"前七句皆萧瑟语,结句忽作金石声,如暮鼓穿云,余响撼动林壑。"秋风虽摧折万物,而诗人胸中块垒愈见峥嵘。此等笔法,恰似庾信《哀江南赋》中"日暮途远,人间何世"之叹,将身世之感打入苍茫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