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2025年07月05日

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烟暇共掩映,林野俱萧瑟。
楚塞郁不穷,吴山高渐出。客行殊未已,沐澡期终吉。
椒桂奠芳樽,风云下虚室。馆宇肃而静,神心康且逸。
伊我非真龙,勿惊疲朽质。

百药

译文

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
勒马停驻在秋天的原野,登上城墙眺望寒冷的落日。
烟暇共掩映,林野俱萧瑟。
烟雾与晚霞相互映照,树林和原野一片萧瑟。
楚塞郁不穷,吴山高渐出。
楚地的关塞苍茫无尽,吴地的山峰高耸渐现。
客行殊未已,沐澡期终吉。
旅途漫长还未结束,沐浴斋戒期待吉祥。
椒桂奠芳樽,风云下虚室。
用椒桂美酒祭奠,风云降临空寂的庙堂。
馆宇肃而静,神心康且逸。
庙宇肃穆而宁静,神灵安详又超逸。
伊我非真龙,勿惊疲朽质。
我并非真龙天子,莫要惊扰这疲惫凡躯。

词语注释

总辔(zǒng pèi):勒住马缰,指停马。
烟暇(yān xiá):烟雾和晚霞。
萧瑟(xiāo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或景象凄凉。
郁不穷(yù bù qióng):形容广阔无边。
沐澡(mù zǎo):沐浴斋戒,古代祭祀前的礼仪。
椒桂(jiāo guì):花椒和桂皮,古代用来泡酒祭祀。
芳樽(fāng zūn):盛满美酒的酒杯。
虚室(xū shì):空寂的庙堂。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中原旷野时,诗人勒马驻足,遥望那座湮没在时光深处的叶县故城。残垣断壁间,落日将最后一缕寒光斜照在沈诸梁庙的飞檐上——这座祭祀春秋名臣叶公的庙宇,正静静诉说着两千年前的传奇。

沈诸梁,楚国名将,因封于叶邑而称叶公。史载其平定白公胜之乱时"九战而九胜",却功成身退归隐叶县。诗人凝望斑驳碑刻,仿佛看见《左传》记载的那个雨夜:叶公持剑立于宫门,衣冠皆湿仍从容调度,终使楚国免于倾覆。而今庙前楚塞(方城山)依旧绵延,吴山(伏牛山余脉)巍峨如昔,恰似当年叶公守护的疆土。

青铜樽中椒桂酒泛起涟漪,恍惚间似有风云涌入虚寂的殿堂。诗人以"非真龙"自谦,暗合《论语》"叶公好龙"的典故——这位被后世误解的贤臣,其实如眼前庙宇般"肃而静"。秋风穿过林野的萧瑟,恰似当年叶公沐栉风雨的从容,而诗人沐浴在这亘古的智慧里,终得"康且逸"的顿悟。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怀古的视角,展开一幅苍茫而富有哲思的秋日画卷。诗人驻足叶县故城,远眺寒日烟霞,笔下的意象群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深远意境。

开篇"总辔临秋原"四句,通过"秋原""寒日""萧瑟"等典型意象,营造出苍凉寂寥的基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以景起兴"的手法,将自然物象与历史沧桑感完美融合,"烟霞的绚烂与林野的萧瑟形成张力,暗示着繁华与衰败的永恒辩证"。

中间六句展现地理空间的壮阔与行旅的艰辛。"楚塞郁不穷"的绵延与"吴山高渐出"的巍峨,构成宏大的地理坐标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空间书写"既是对沈诸梁历史功业的隐喻,也暗含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思考"。"沐澡期终吉"的典故运用,彰显出对先贤精神的追慕。

后六句转入庙宇祭祀场景,笔调由疏朗转为庄重。"椒桂奠芳樽"的馨香祭品与"风云下虚室"的超自然感应,形成人神交融的意境。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赞赏"馆宇肃而静"二句:"肃静的空间体验与安逸的精神状态相呼应,展现出谒庙时特有的神圣氛围"。

结尾"伊我非真龙"的自谦之语,在自嘲中暗含深意。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解读道:"'疲朽质'的自我认知,既是对历史人物崇高地位的敬畏,也透露出唐代士人特有的历史清醒意识,这种谦卑姿态反而强化了诗的哲理深度"。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出多重张力:秋原的广袤与庙宇的幽静、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萧瑟、神明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这种艺术处理,使简单的谒庙过程升华为对历史与生命的深刻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高适此作,骨力沉雄处直逼汉魏,而'烟暇共掩映'五字,尤得谢朓清发之致。"此言诚为的评。高适以边塞诗雄浑著称,然此篇谒庙之作,却展现出别样的历史纵深与生命沉思。

"总辔临秋原"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叹曰:"发端即见苍茫,'望寒日'三字摄尽古庙荒凉神韵。"诗人以驭马登高的动态视角,将秋原、寒日、烟霭、林野等意象次第展开,构建出时空交织的立体画卷。其中"楚塞郁不穷"一联,翁方纲《石洲诗话》特别激赏:"'郁'字写尽楚地山川盘郁之气,'高渐出'则具吴峰崭露之态,十四字中已括荆吴万里。"

至若"椒桂奠芳樽"以下六句,钱锺书《谈艺录》指出:"由实入虚处最见匠心,风云虚室之喻,暗用《庄子》'虚室生白'典故,将祭祀仪轨升华为精神对话。"结句"伊我非真龙"的自省,陈贻焮《唐诗论丛》评曰:"以谦卑姿态完成对先贤的终极礼敬,'疲朽质'三字饱含生命无常的哲学体悟,与开篇秋原意象形成闭环。"

全诗在时空转换间,马茂元《唐诗选》总评云:"既得汉魏风骨之峻拔,复具六朝山水之清丽,更以盛唐气象统摄之,可谓谒庙诗中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