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初春出游应令

2025年07月05日

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

百药

译文

奉和初春出游应令
应和初春出游的诏令
鸣笳出望苑
笳声悠扬,离开皇家园林
飞盖下芝田
华盖飞扬,来到芝草芬芳的田野
水光浮落照
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落日余晖
霞彩淡轻烟
晚霞绚烂,与淡淡轻烟交织
柳色迎三月
嫩绿的柳色迎接着三月的春光
梅花隔二年
盛开的梅花仿佛隔了两年才重逢
日斜归骑动
夕阳西斜,归途的马蹄声响起
馀兴满山川
未尽的情趣洒满山川

词语注释

笳(jiā):古代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
望苑:皇家园林,泛指帝王游猎的场所
飞盖:古代车上的伞盖,这里指代车驾
芝田:传说中仙人种植芝草的地方,这里指美丽的田野
落照:落日的光辉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初唐贞观年间,长安城东的望苑宫阙正值新葺,太宗李世民常于此处召集群臣宴游赋诗。此篇《奉和初春出游应令》当为某位宫廷文臣应制之作,考其气象雍容、措辞典丽,颇类虞世南、李百药辈手笔。

时空经纬

  • 地理意象:"望苑"即汉宜春苑故址,唐时扩建为皇家游猎之所;"芝田"典出《十洲记》昆仑仙圃,此处代指禁苑珍圃。二地实指太极宫与芙蓉园之间的皇家禁苑。
  • 节令特征:诗中"柳色三月""梅花隔年"暗合《荆楚岁时记》"二月惊蛰,三月清明"的物候记载,而"落照""轻烟"正是初春薄暮特有的光影效果。

宫廷应制传统

  1. 文学语境:六朝以来,君臣唱和渐成定制。唐初沿袭此风,《翰林学士集》残卷载有多首贞观朝应制诗,多取"飞盖""鸣笳"等典重意象。
  2. 政治隐喻:"归骑馀兴"句实暗含《毛诗》"薄言还归"的巡狩传统,将帝王春蒐比附周文王之制。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亦有"乘春行令"之语,可互为参证。

艺术匠心

诗人以五言八句勾画春日游观图卷:首联以"鸣笳""飞盖"破空而来,得曹植《公宴》诗遗韵;颔联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句而更见简淡;颈联数字对仗暗藏时光流转之思;尾联"归骑动""满山川"尤见盛唐气象先声。全篇恪守应制体式而能超拔时俗,可谓"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周书·王褒传》语)。

按:《唐会要》卷三十载"贞观七年三月,帝幸望春宫,赋诗命群臣和",或为此诗本事。然现存史料阙如,姑存此说以待后考。

赏析

这首诗以初春出游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开篇"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以动衬静,笳声的悠扬与车盖的飞动形成视听交响,展现出皇家苑囿的恢弘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联"以贵族游猎的典型意象,暗含颂圣之意而不露痕迹"。

中间两联的写景尤为精妙。"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运用光影的层叠技法,落日余晖在水面跳跃,晚霞与薄烟相互晕染,构成朦胧的视觉韵律。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此联:"'浮'字写光影荡漾之态,'淡'字状色彩渐变之韵,二字可谓诗眼"。而"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则通过植物物候的对比,既点明初春时节特征,又暗含时光流转的哲思。杨柳的新绿与去岁梅花的记忆形成时空对话,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此联"以植物为历书,将线性时间转化为空间意象"。

尾联"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收束全篇,落日中的归骑与充溢天地的游兴形成虚实相生之妙。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满'字将主观情感客观化,使无形的兴致具象为充塞山川的实体,这种移情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暗藏情感递进,从出游的欢愉到归途的满足,最终升华为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全诗对仗工稳而不板滞,色彩明丽而不艳俗,在应制诗中独标高格。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诗最得初唐应制诗雅正之髓,既有'上官体'的精致形式,又注入蓬勃的生命意识,预示了后来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方向。"诗人通过空间转换(苑囿-郊野-归途)和时间流动(白昼-黄昏)的双重维度,构建出立体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馀兴"这一主观感受与"山川"客观景物的完美交融。

点评

此诗如初春新酿,清冽中见醇厚。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诗中"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二句,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光影浮动间将暮色烟霞化作流动的丹青。

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凡诗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一联,看似平易却暗藏时空叠印之妙。柳色方新而梅影已远,当下之欣悦与去岁之追忆,俱在"迎""隔"二字中流转。

末联"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此类结句:"宕出远神,如钟磬清音,袅袅不绝。"斜晖中的归骑与充塞天地的馀兴,令全篇在动态中收束,恰似郭熙《早春图》中逶迤的山径,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无穷天地。

此诗合于严羽《沧浪诗话》"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之妙境,五十六字中涵容了初春出游的全部光华:笳声的清脆,车盖的飞扬,水光的潋滟,烟霞的朦胧,柳眼的初展,梅魂的残留,直至斜阳归途中的心神荡漾。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意象大小远近,皆令浮动"者,此诗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