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百药

译文

眷言一杯酒
深情地举起一杯送别的酒
凄怆起离忧
心中凄楚,离别的忧愁涌上心头
夜花飘露气
夜花在露水中飘散着芬芳
暗水急还流
幽暗的河水匆匆奔流而去
雁行遥上月
大雁成行飞向远方的月亮
虫声迥映秋
秋虫的鸣叫声远远回荡在秋夜中
明日河梁上
明天在那河梁之上
谁与论仙舟
还有谁能与我共话仙舟之志

词语注释

眷言(juàn yán):深情地诉说
凄怆(qī chuàng):悲伤凄楚
迥(jiǒng):远,遥远
河梁:桥梁,古诗词中常指送别之地
仙舟:指隐逸或求仙的志向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长安城外十里长亭,青石板上犹带白日余温。诗人执盏的手悬在半空,琥珀光在釉色陶杯中微微颤动,恰如他眼底将落未落的离愁。这场景在盛唐至中晚唐的送别仪式中屡见不鲜——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时人远行必择吉日,设帐饮饯,折柳相赠已成定例。

夜风掠过驿道旁的木樨树,将细碎花瓣卷入罗帷。湿润的露气裹着花香游走,恰似《荆楚岁时记》中描述的"寒露凝香"之象。不远处暗流湍急,水声隐没在暮鼓声中,这"急流"意象在唐代送别诗里常见,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皆暗合《水经注》所载秦蜀古道间"漩澴激浪"的水势特征。

忽有雁阵掠过初升的弦月,羽翼划破靛蓝天幕。此景正应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的记载,而秋虫的鸣叫自蓠畔响起,与更漏声交织成网。诗人或许想起三年前在洛阳送元稹时,也曾听过这般"草虫鸣何悲"的秋声,彼时尚有仙舟可期,而今夜河梁一别,再无人共论《拾遗记》中记载的"贯月槎"传说。案头《艺文类聚》翻至"别离"部,那些墨迹未干的诗句,终将成为明日长亭外,随风而散的柳絮。

赏析

这首《送别》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深邃的离愁,犹如一幅水墨长卷,在时空的交错中铺展着永恒的别离主题。诗人通过五个意象群的层层递进,将瞬间的送别场景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

"眷言一杯酒"开篇即定格成经典送别图式,学者傅璇琮指出:"'凄怆'二字如定音鼓,将觥筹交错的宴饮瞬间拉入形而上的哀愁场域"。夜花与暗水的对仗尤见匠心,飘散的露气隐喻转瞬即逝的欢愉,湍急的暗流则暗喻不可逆转的时光,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颔联的雁阵与秋虫构成天地交响,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遥上月'拓展垂直空间,'迥映秋'延伸水平维度,使离愁获得三维的立体感"。大雁的远征与秋虫的短促生命形成宏大与渺小的对照,暗示人生聚散的必然。

末联的"河梁"典故出自李陵《与苏武诗》,学者叶嘉莹认为:"仙舟意象的突然介入,将世俗离别提升至求道者的精神分离层面"。明日无人论道的怅惘,实则是对知音难再遇的永恒叹息。程千帆先生特别推崇这种"现实—超现实"的结构转换,称其"在六朝诗中堪称别开生面"。

全诗在40字内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每个意象都如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共同编织成中国离别美学的经典范式。那杯始终未饮尽的饯行酒,最终化作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无数后人的离筵上泛起新的涟漪。

点评

此篇送别诗以酒起兴,凄怆之情溢于言表。"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二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飘摇夜花喻聚散无常,湍急暗水比韶光飞逝,物我交融处尽显唐人气象。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一联,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中赞叹:"空间由近及远层层推展,雁阵掠月写尽目送之怅,虫鸣透秋暗含彻夜无眠"。末句"谁与论仙舟"用李郭同舟典故,钱钟书《谈艺录》点出:"典故化盐于水,既见君子之交的清雅,更反衬出独对河梁的寂寥"。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总评此诗:"五律能于二十字中作千里之势,酒暖墨寒之际,已觉星移斗转。非但工于炼字,尤胜在气脉贯通,将黯然销魂者写得如星河垂地,亘古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