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德山池宴集(安德,杨师道封号)

2025年07月05日

朝宰论思暇,高宴临方塘。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细草开金埒,流霞泛羽觞。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
上才同振藻,小技谬连章。怀音自兰室,徐步返山庄。

百药

译文

安德山池宴集(安德,杨师道封号)
安德山池宴集(安德是杨师道的封号)
朝宰论思暇,高宴临方塘。
朝中重臣闲暇时议论国事,高雅的宴席设在方塘边。
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云彩飞过凤台,箫管声声悠扬;微风吹拂,传来令君的芬芳。
细草开金埒,流霞泛羽觞。
细嫩的草儿铺开如金色的马道,晚霞映照下,酒杯在水面漂浮。
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
虹桥将水景分隔成不同姿态,如镜的石面倒映着菱角的光芒。
上才同振藻,小技谬连章。
才华横溢者一同挥洒文采,我技艺浅薄却勉强连缀成章。
怀音自兰室,徐步返山庄。
心怀雅乐从兰室离开,缓步回到宁静的山庄。

词语注释

埒(liè):原指马场的界限,这里形容细草铺展如金色的马道。
羽觞(shāng):古代的一种酒杯,形如鸟羽,可浮于水面。
振藻(zǎo):挥洒文采,指施展才华。
兰室:高雅的书斋或居所。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正值大唐气象初开之时。杨师道以宗室重臣身份受封安德郡公,其宅邸山池乃太宗特赐,引终南活水为方塘,叠终南奇石为假山,一时成为贞观朝臣雅集之胜境。

是日休沐,紫宸殿的朝议方歇,杨师道执象笏的手刚卸下政务,便邀岑文本、褚亮等十八学士临池赴宴。方塘畔的凤尾竹在微风中簌簌,恰似太常寺新制的《庆善乐》余韵。令君香(注:三国荀彧典故)的幽芳随水波荡漾,暗喻主客皆怀济世之才。金埒(注:王济赌射典故)般的细草间,流动的不仅是羽觞随波,更是初唐文人以六朝金粉为埒、欲超越前人的壮志。

虹桥倒影将水光析为七彩,恰似他们既效兰亭曲水流觞之雅,又开创性地将宫廷应制诗注入山水清音。当菱花镜般的池面映出终南雪色时,这些"上才"们的联句已悄然完成从陈隋绮靡向"神龙赋藻"(注:指初唐诗歌革新)的蜕变。暮色中徐步归庄的衣冠们,怀中揣着的不仅是诗稿,更是一个正在苏醒的盛唐气象。

赏析

暮春的皇家园林里,一场宴集正悄然铺展成诗。褚亮笔下的安德山池宴集,以"朝宰论思暇"开篇便勾勒出庙堂与山水的奇妙交融——那些在朝堂运筹帷幄的宰辅们,此刻将思绪交付给了曲水流觞的雅趣。这种仕隐之间的从容转换,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初唐诗人的园林宴饮,总带着将金马玉堂气度化入林泉风致的特殊韵味"。

"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二句,以流动的意象构建出多维的感官盛宴。凤台箫管声随云影徘徊,令君衣香借微风暗度,这种通感的运用令人想起闻一多《唐诗杂论》的点评:"唐人总能把声音画出形状,让香气显出颜色"。细草铺就的金色马道(金埒)与羽觞中荡漾的晚霞,在虚实相生间完成从地面到天空的诗意衔接。

最精妙的当属"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的构图艺术。周勋初在《唐诗纵横谈》中特别激赏此联:"一道虹桥将水波裁成两段韵脚,如镜的岩石又把菱花光影折成新的诗行"。这种对光影的精准捕捉,已然预见王维"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的造境功夫。而"上才同振藻"的谦辞背后,实则是初唐宫廷诗人"以雕琢见天然"的集体自信。

当宴饮者"徐步返山庄"时,兰室的余香与山径的幽静达成微妙平衡。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结句的从容,正是贞观年间宫廷唱和特有的气度——既无六朝的浮艳,亦无盛唐的狂放,恰似一方端砚,静研墨香"。全诗如展开的青绿山水手卷,在工笔重彩中保留着呼吸的余裕,每一处设色都暗合着诗人"怀音自兰室"的精神守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杨师道《安德山池宴集》五律,如'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二句,风华掩映,初唐佳境也。其写景处'细草开金埒,流霞泛羽觞',设色鲜丽而不失雅致,犹见六朝余韵而能自出新意。"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唐初诸公宴集诗多绮靡,独杨公此作有'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之句,状物如在目前,而'上才同振藻'一转,忽见文人雅集之真趣,结以'徐步返山庄',余韵悠然,此所谓'得体之中自有风骨'。"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语: "此诗三四句用典无痕:'令君香'暗用荀令留香故事,'凤台管'化弄玉箫史典,而'细草金埒'则见王济射埒之豪。杨师道以宰相之尊,写山林之趣,末联'怀音自兰室'尤见魏晋风流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