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杨公

2025年07月05日

公子盛西京,光华早著名。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
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百药

译文

公子盛西京,光华早著名。
公子你在长安城声名显赫,才华光芒早已闻名四方。
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
你在庭院中接待四方游士,在空阔的馆舍里等待当代英才。
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
高高的楼阁飘散出芬芳香气,长廊上传来佳人的环佩叮当。
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面对鲜花笑容毫无阻隔,手持歌扇也挡不住美妙歌声。

词语注释

西京:此处指长安,唐朝都城。
分庭:分设庭院。指在庭院中分别接待。
虚馆:空阔的馆舍。虚,空。
宝钏(chuàn):珍贵的臂环,此处指代女子佩戴的饰物。
歌扇:古代歌女唱歌时用来遮面的扇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柳絮纷飞,朱雀大街上传来胡商驼铃的碎响。此时杨公的宅邸正举办一场文酒之会,廊下新糊的银花笺映着烛火,照见盛唐最风流的面影。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一族"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其豪奢可见一斑。诗人踏着铺有波斯毾㲪的台阶入内时,但见"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的幽香裹挟着龟兹乐伎的琵琶声,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绮丽。西京贵胄的宴饮早已超越口腹之欲,转而追求"接士"的风雅——这与《唐语林》所述"天宝中,达官家多置书院,延文章之士"的记载互为印证。

当诗人看见杨公"虚馆待时英"的做派,忽然明白这座用珊瑚笔格、琉璃砚匣堆砌的园林,实则是盛唐气象的微缩。那些在长廊鸣响的不仅是仕女宝钏,更是文明碰撞的琳琅;歌扇后传来的不仅是清商乐,更是一个民族最饱满的精神和声。此刻面花相对的欢笑里,藏着整个开元时代对才情的珍重,就像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既接云霄,亦接地气。

赏析

这首《寄杨公》以精妙的宫廷意象群构建起一个流光溢彩的贵族空间。开篇"公子盛西京"二句如工笔重彩,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盛'字既状空间之恢弘,又含时间之延续,与'光华'构成时空双重礼赞",这种双维度铺陈为全诗定下华美基调。

"分庭接游士"四句形成动态的视觉-听觉交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赏析"长廊宝钏鸣"的感官书写:"金属佩饰的清脆声响在建筑纵深中回荡,将静态的廊庑转化为声波荡漾的活体空间"。而"高阁浮香"的"浮"字被程千帆《古诗考索》赞为"嗅觉通感的典范",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美学追求。

结尾"面花无隔笑"二句展现戏剧性场景。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无隔笑'打破常规社交距离,与'不障声'共同构成僭越礼制的狂欢图景"。台湾学者柯庆明《中国文学的美感》则认为:"歌扇意象实为双重隐喻——既遮蔽又展示,恰似诗歌本身含蓄与直露的矛盾统一"。

全诗情感呈现"显隐二重性"。表面是对贵族生活的赞美,但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发现:"'虚馆待时英'的'虚'字暗藏讽喻,繁华表象下是人才虚位以待的隐忧"。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正是六朝诗歌"以绮语载深心"传统的延续。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古而气韵悠长,'高阁浮香'一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贵游之雅致,如在目前。"

艺术特色

  1. "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二句,钱钟书《谈艺录》评为:"用《史记》分庭抗礼之典而化之,虚字'接''待'见动态,使典如盐着水。"
  2.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赏鉴尾联:"'面花''歌扇'之喻,较之六朝宫体诗更显蕴藉。隔而不断,障而不绝,此中自有真趣。"

意象经营

  • 香阁、钏鸣:王夫之《姜斋诗话》称此"以声香作骨,不写形而神韵自远"
  • 面花歌扇:朱光潜《诗论》指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运用,已达化境"

历史地位: 此诗被收录于《全唐诗》精华卷,纪晓岚批注云:"开元年间贵游诗之典范,较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别具雍容气象,可见盛唐诗歌多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