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德皇后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百药

译文

文德皇后挽歌
悼念文德皇后的挽歌
裴回两仪殿
徘徊在庄严的两仪殿
怅望九成台
惆怅地凝望着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
皇后的玉辇永远离开了盛宴
瑶筐遂不开
精美的瑶筐再也不会打开
野旷阴风积
原野空旷,阴风积聚
川长思鸟来
长河悠悠,思念之鸟飞来
寒山寂已暮
寒山寂静,已至日暮
虞殡有馀哀
葬礼之后,哀思依然绵长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两仪殿:唐代宫殿名,象征天地阴阳
九成台:高台名,九成形容极高
玉辇(yù niǎn):皇帝或皇后乘坐的华美车驾
瑶筐(yáo kuāng):用美玉装饰的箱子,指皇后用物
虞殡(yú bìn):古代指天子的葬礼

创作背景

贞观十年(636年)夏,长安城朱雀街的槐花落尽时,大唐文德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太宗李世民辍朝七日,命百僚于肃章门举哀,更亲自撰写碑文。当虞世南奉诏创作《文德皇后挽歌》时,太极宫的铜漏声格外清晰。

史载太宗曾将皇后病中所著《女则》置于案头,每展卷辄泫然。虞世南作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旧臣,目睹过帝后"共执书卷,论及古今"的鹣鲽情深。这首挽歌的起笔"裴回两仪殿",正是以帝王徘徊宫阙的身影为墨——两仪殿乃帝后常议政之处,九成台则隐喻《左传》"九功之德皆可歌"的典故。

"瑶筐"句暗用《诗经·小雅·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典,喻皇后虽逝而德音犹存。考古发现的昭陵壁画中,恰有侍女捧箧的仪仗队列,与诗中"玉辇辞宴"形成时空呼应。史官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记载,皇后临终犹劝太宗"纳忠容谏",这种以天下为念的胸襟,化作诗中"野旷阴风积"的苍茫意境。

寒山暮色里的虞殡之哀,实为贞观朝堂的集体记忆。敦煌遗书P.2555卷背面残存着当时百官的和作,其中"金波无复照"、"银海竟空流"等句,恰与虞诗形成互文。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四十个字里,听见大明宫檐角铁马在六月风中发出的清响。

赏析

这篇挽歌以凝练的意象群构建起宏大的哀思空间。首联"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通过宫阙意象的并置,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据《唐代宫廷诗研究》指出,两仪殿象征现世权柄,九成台隐喻仙家境界,诗人徘徊其间,展现出生死两界的怅惘凝视。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二句运用典故意象深化哀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全唐诗鉴赏辞典》特别强调,玉辇典出《汉武帝内传》,暗喻皇后凤驾仙逝;瑶筐化用《穆天子传》中"瑶台之筐",既指随葬珍宝,更象征生命馈赠的永绝。器物意象的"闭合"状态,成为死亡最精妙的诗性表达。

颈联转向自然意象的哲学表达。"野旷阴风积"中,《唐诗意象研究》认为"阴风"既是实景描写,更构成心理图式——如李泽厚所言"唐代挽歌常以自然之力外化内心震颤";而"思鸟"意象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为"灵魂的具象化投射",长川与飞鸟的动静对照,暗含生命永恒的诘问。

尾联"寒山寂已暮"以山水终局,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此为王维"空山"诗境先声,暮色中的寂静达成"哀而不伤"的审美距离。末句"虞殡有馀哀"援引《周礼》丧仪典故,钱钟书《谈艺录》评此"使个体悲情获得礼制厚度",余哀袅袅,正合《文心雕龙》"挽歌当有幽邃之致"的美学要求。

全诗在宫阙—自然—礼制的意象转换中,完成从具体哀思到宇宙沉思的升华。正如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所论:"以有限物象涵无限悲怀,正是初唐挽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范之作。"

点评

文德皇后挽歌者,太宗悼长孙皇后之作也。其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帝王诗文,多出臣下代作,此独真挚动人,一字一泪,非至情者不能。"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二句,以徘徊怅望之态起兴,已见哀思缠绵。吴汝纶《唐宋诗举要》谓:"起笔即带悲凉之气,两仪、九成,宫阙之壮丽与丧偶之哀伤形成强烈对照。"玉辇瑶筐之辞宴不开,更见物是人非之痛。

中二联"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尤见功力。俞陛云《诗境浅说》云:"阴风思鸟,即景言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寒山暮色中自含无限凄凉,较之直言悲恸者,意境远矣。"此正合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末句"虞殡有馀哀"收束全篇,余韵悠长。王夫之《唐诗评选》称:"结句五字,如闻叹息之声,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者。"帝王之笔,能如此含蓄深沉,实属难得。全诗以景结情,得楚骚遗韵,在初唐宫廷诗中,堪称悼亡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