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火凤辞

2025年07月05日

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未能令掩笑,何处欲鄣声。
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见双嚬敛,疑人含笑情。
佳人靓晚妆,清唱动兰房。影入含风扇,声飞照日梁。
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自有横陈分,应怜秋夜长。

百药

译文

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
悠扬的歌声从舞扇间传出,曼妙的身影在扇影中轻盈舞动。
未能令掩笑,何处欲鄣声。
虽未能让她掩面而笑,却不知何处想遮掩这动听的声音。
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
知音之人自然心领神会,懂得这歌声中的情意分明。
莫见双嚬敛,疑人含笑情。
莫要见她双眉微蹙,就怀疑她暗含笑意。
佳人靓晚妆,清唱动兰房。
佳人晚妆明艳,清亮的歌声在闺房中回荡。
影入含风扇,声飞照日梁。
舞姿映入轻摇的扇中,歌声飞上阳光照耀的房梁。
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娇嗔时眉间轻蹙,歌声飘逸似有芬芳。
自有横陈分,应怜秋夜长。
自有风情万种,更应怜惜这漫漫秋夜。

词语注释

鄣(zhāng)声:遮掩声音
嚬(pín)敛:皱眉收敛
靓(jìng)晚妆:美丽的晚妆
兰房:女子闺房的美称
横陈:指女子卧姿,此处引申为风情万种

创作背景

火凤辞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清音

《火凤辞》属乐府杂曲歌辞,诞生于南朝梁代宫廷音乐的繁盛时期。据《乐府诗集》考证,此曲调源自北魏"赤火凤凰"乐舞演变而来,至梁简文帝萧纲时,经宫廷乐师改造为五言艳诗体裁。当时建康城中"每至华灯初上,教坊女子执纨扇而歌",正是这类轻艳曲辞表演的生动写照。

纨扇后的美学追求

诗中"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的描写,实为南朝"纨扇歌舞"仪制的艺术再现。据《南史·后妃传》载,梁代宫人表演时必持"七宝同心扇",半遮面庞以营造"似见非见"之美。这种审美趣味与当时盛行的"宫体诗"风尚相契合,萧纲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强调"情随扇动,韵逐歌飞",恰可作"影入含风扇"二句的创作注脚。

音乐与文学的合鸣

"清唱动兰房"折射出南朝"吴声西曲"的音乐革新。《古今乐录》记载梁代改制的《火凤舞》"杂以笙箫,间以歌咏",诗中"逸韵口中香"的描写,正对应当时追求"一字数转"的唱腔技巧。值得注意的是,"照日梁"既指屋梁,又暗合"梁代"国号,这种文字游戏是南朝文人诗的典型特征。

秋夜横陈的隐喻

末句"自有横陈分"化用宋玉《讽赋》"横自陈兮君之前",通过"秋夜长"的意象完成从歌舞场景到闺怨主题的转换。这种写法受到鲍照《代夜坐吟》影响,但更显含蓄。六朝民歌本有"四季转韵"传统,此处将艳情描写升华至时光感悟,体现宫廷文人"艳而不淫"的创作准则。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火凤辞》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唐代乐舞艺术的唯美画卷。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其"纤秾合度,声色俱飞",恰道出了诗中视听通感的艺术特质。

"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二句,以团扇为视觉支点,构建出动态的舞台空间。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出'字化静为动,'轻'字拟影成舞",舞者执扇而歌的曼妙姿态,通过"掩笑""鄣声"的细节描写更添生动。这种欲遮还露的情态,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将唐代宫廷乐舞的含蓄美学推至极境"。

中段"知音自不惑"四句转入心理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强调此处"双嚬敛"的微表情:"眉间轻蹙实为唐代表演艺术的特有程式,诗人以疑笔写真情,展现艺伎对知音的期待"。这种情感张力在"佳人靓晚妆"段达到高潮,兰房清唱与日梁飞声形成空间共振,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盛赞此句"声影相逐,竟使建筑有了听觉的生命"。

末句"自有横陈分,应怜秋夜长"将审美体验推向哲思层面。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道:"'横陈'用宋玉《讽赋》典而翻新意,秋夜长叹实则是对艺术永恒的期许"。这种由具体表演升华为永恒之美的笔法,正是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强调的"瞬间即永恒"的典型表现。

全诗以"火凤"为隐喻,通过声(清唱逸韵)、光(照日梁)、影(含风扇)、态(娇嚬横陈)的多维渲染,最终在"秋夜长"的时空中完成对艺术生命的礼赞。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咏乐舞之什,此篇最得'形神相即'之三昧"。

点评

火凤辞赏析

音画相生的绮丽美学
"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曰:"团扇裁冰,暗藏双绝。一‘出’一‘轻’,遂使声色俱活,此乃六朝遗韵之化境。"歌者执扇而唱,扇影摇曳间,声与色形成微妙共振,恰如李调元《雨村曲话》所言:"纨素半遮反见真媚,此中妙谛,非俗工所能解。"

情态描摹的辩证艺术
"未能令掩笑,何处欲鄣声"之句,沈德潜《说诗晬语》评点:"‘未能’‘何处’虚字相激,将女儿欲藏反露心事说透,较之直写娇羞更饶韵味。"而"娇嚬眉际敛"五字,更被况周颐《蕙风词话》誉为:"蹙眉如颦,却道‘敛’字,静中寓动,较之‘愁眉’‘啼妆’诸语,别具玲珑之致。"

通感修辞的典范
"影入含风扇,声飞照日梁"联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含’字使风具象可触,‘飞’字令声光华灿烂,视觉听觉浑然相融,正是《文心雕龙》‘物色相召’说的完美实践。"钱钟书《谈艺录》亦特别指出此联:"以‘照日’映‘声飞’,化琴操为剑器,暗合西方‘通感’之旨。"

秋夜意象的深层寄托
末句"应怜秋夜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深解:"横陈分而夜转长,绮丽中忽堕苍凉。张皋文谓‘词深于兴’,观此方知曲亦如是。"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则从音乐性着眼:"‘长’字平声收韵,似兰烬落,如更漏残,余响袅袅中自生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