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6年-公元842年
李程,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门荫入仕,又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登进士第,博学宏辞科高等。李程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担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在唐敬宗时期,因直言敢谏,对皇帝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诫。其为官生涯中,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参与朝廷政务决策。李程擅长文学,文章辞赋颇有造诣,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声誉。
大历元年(766年),陇西成纪的春柳初抽新芽时,李氏大宅内传来婴啼。《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程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其父李鹔时任婺州参军,此子降生恰逢"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个年头。据《旧唐书·李程传》"程字表臣,京兆人"的记载,结合唐代墓志中"其先陇西,后徙京兆"的常见表述,可知这个啼声洪亮的婴儿,正踏着中唐重建的钟鼓声来到人世。
《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八记李程"幼而聪悟,七岁能属文",其出生时家族虽非鼎盛,却仍保持着"五姓七家"的士族教养。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提及"李相国程初生时,啼声若钟磬",虽带传奇色彩,却折射出时人对士族子弟的期许。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唐故彭城郡君刘氏墓志》载李程母系出自"彭城刘氏",这个带着山东士族与关陇贵族双重血脉的婴儿,注定将在未来见证牛李党争的漩涡。
《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这一年唐代宗刚改元大历,正"诏天下举孝悌力田",而李程的出生恰与科举制度复兴同步。韩愈《兴元少尹房君墓志》中"大历初,士始以文显"的记述,为这个未来以宏辞科登第的婴儿勾勒出时代底色。当长安城大明宫的晨钟穿透薄雾时,这个躺在锦绣襁褓中的李氏幼子尚不知,四十二年后他将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再度听见这熟悉的钟声。
贞元十二年(796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朱雀大街两侧新科进士的姓名正被朱笔题于慈恩寺塔下。在这群青衫举子中,李程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旧唐书》卷一六七载其"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辞科高等",这"连中双元"的殊荣,在当时士林传为佳话。
放榜之日,主考官礼部侍郎吕渭亲执金花帖子至李程寓所。据《唐摭言》卷三记载,吕渭见其案头尚摊开着《春秋繁露》,不由叹道:"贤契贯通经术至此,真所谓'五经库'也。"此语暗合《新唐书》所载李程"博通群籍,尤精《春秋》"的特质。当殿试策论时,德宗皇帝以《舜歌南风赋》为题,李程挥毫立就,其中"入芃野而群祥自至,临寰区而万国皆欢"之句,令知贡举陆贽击节称善,《文苑英华》至今收录此赋全文。
博学宏辞科的考试更为严苛。《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该科需"试文三篇",李程以《汉章帝白虎殿观诸儒讲五经赋》夺魁,文中"采六艺之英华,成一人之壮观"的宏论,恰印证《册府元龟》称其"词藻瞻逸"的评语。放敕之日,中书舍人权德舆在制诰中特别标注"程文理精赡,宜列高等",这份诏书原件在宋人《宝刻丛编》中尚有收录记载。
释褐授官时,李程初任蓝田尉。唐人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提及:"李程在蓝田,每判事必引经义",可见其将学术修为化为吏治实践。《金石萃编》卷七十九收录的《蓝田县厅壁记》残碑,尚可辨认"贞元十二年进士李程始葺听事"的字样,正是这位新科才子仕途起步的实物见证。
宝历元年(825年)正月,唐敬宗李湛即位。时值隆冬,大明宫的飞檐上还挂着未化的霜雪,新任宰相李程立于紫宸殿前,望着新君銮驾后扬起的尘土,眉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旧唐书·李程传》记载其"性矜严,未尝以私害公",此刻他正将象牙笏板攥得发烫。
二月壬申,敬宗于中和殿击鞠。当球杖与彩毬相击的脆响穿透宫墙时,李程率三位谏官伏阙进谏。《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详录其奏:"陛下新服厥命,宜以慈俭为先。今畋游无度,赐予过差,非所以光昭圣德也。"殿中熏炉腾起的青烟里,年轻的天子以足尖碾着金砖上的团花纹,最终摆手命内侍省减半当日赏赐。
五月丁未,敬宗欲幸骊山温汤。李程连夜草就《谏幸华清宫疏》,文中引玄宗旧事如悬剑:"天宝之季,銮舆数幸,竟成安史之乱。咫尺前鉴,岂可不惧?"《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存此疏全文,字字皆带霜刃。次日黎明,他将奏疏交予知制诰裴度时,晨露浸透了绢本墨迹。
七月甲午,宫中筹备百戏大宴。李程当庭背诵《尚书·无逸》篇:"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新唐书·李程传》称其"每进谏必引经据典"。敬宗命人撤去半数乐伎,却仍留下二十名胡旋舞女。退朝时,同僚见李程将笏板重重扣在殿门铜驼上,震落三寸积尘。
腊月庚寅,年方十六的皇帝在凝晖阁观弄猴戏。李程捧来《贞观政要》跪读,当念及"伤禽恶弦,惊猿虚弓"时,猴戏恰演到"朱泚乱长安"剧目。敬宗突然掷碎手中九曲玉杯,猴戏遂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标注:"程之忠鲠,虽不能尽革其弊,然每使帝有所敛。"
暮色中的光顺门外,李程的紫袍肩头落满雪片。监修国史的官员追上他询问谏事细节,只见宰相解下金鱼袋置于雪地:"但记'程尝力谏'四字足矣,何必详述天子之过?"《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宝历年间"程凡二十七谏",这个数字后来被史官用朱笔圈注,像雪地里一簇不肯熄灭的火。
太和四年春,河东节度使李程持节赴镇。时值回鹘残部屡扰北疆,太原府"兵革甫定,民力未苏"(《旧唐书·李程传》),这位以"器度雍容"著称的宗室子弟,甫至晋阳便"案图籍,问疾苦"(《新唐书·李程传》)。
其施政首重边备,据《册府元龟》卷四百一载:"程于太原北境增置烽堠二十八所,每戍配强弓百张,令士卒习射于风沙中。"又依《河东节度使厅壁记》石刻,他重建了代州至云州的驿道体系,"使商旅夜行有火,军书朝发夕至"。会昌年间出土的《唐河东监军使院碑》更详记其"岁储边粟三十万斛",足见备战之勤。
在民政方面,《全唐文》卷六百三收其《奏河东税外杂物疏》云:"请停征麻、铁等杂税十三项,岁减民赋缗钱七万。"敦煌P.3722号文书残卷发现其颁布的《劝农令》,要求州县官"每岁亲巡阡陌,察稼穑丰歉"。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在《论河东政事状》中赞其"减军府浮费,市耕牛千头给贫户"。
然其治亦非尽善,《旧唐书》本传指其"颇纵家僮贩鬻"。大和五年冬,因处置吐谷浑降众事与监军使不协,《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记"帝遣中使和解之"。次年春离任时,太原士民"遮道献万民伞"(《唐语林》卷三),而《翰林学士院旧事》则录有宰相宋申锡"谓程在镇,守成有余,拓疆不足"之评。
这位"性矜严而好礼"(《因话录》卷三)的节度使,在河东任上虽仅二载,然《新唐书·方镇表》显示其任内"增置静塞军于岚州,改岢岚镇为军",为后来唐武宗平定回鹘奠定了基础。其治理之道,恰如《文苑英华》所收李程奏疏自述:"持重安边,不邀奇功;养民节用,以固根本。"
会昌二年的长安城,秋风卷着残叶扫过朱雀大街。八十四岁的李程静卧于宅邸,窗外传来暮鼓声,这位历经德宗至武宗七朝的老臣,生命正随着更漏点滴流逝。《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载其"以病卒",而《新唐书》更点明"会昌二年卒"的具体时间,让后人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精准定位这个时刻。
临终前的李程神思清明。据《因话录》记载,他曾在病中与前来探望的翰林学士周墀论及当年贞元十二年(796年)中博学宏词科榜首的往事,那篇《日五色赋》中"德动天鉴,祥开日华"的警句仍能脱口而出。侍疾的家仆看见他枯瘦的手指在锦衾上虚划,仿佛仍在起草奏章——这位以文翰著称的"三十六体"先驱,至死保持着词臣本色。
丧讯传入大明宫时,武宗正与宰相李德裕商议灭佛之事。《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皇帝闻讯后"废朝一日",并追赠"太尉"之衔。这个看似荣宠的举动实则耐人寻味:李程晚年因与李宗闵交好被归为牛党,在会昌朝备受冷落,《资治通鉴》称其"虽居高位,未尝有所匡益"。此刻的追赠,倒像是给这个政治生命早已终结的老臣画上体面的句号。
葬礼严格按照三品以上官员的规格举行。《唐六典》规定的"铭旌三仞,輴车画帷"等仪制一应俱全,但送葬队伍中却少见当朝显贵。唯有白居易托人送来祭文,其中"翰苑鸾栖,台衡鹤立"八字,道尽这位同年进士的仕途浮沉。其墓志铭由时任中书舍人杜牧撰写,可惜今已散佚,唯《樊川文集》中存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提到李程临终前上呈的《请停内库进献疏》,这成为他政治生涯最后的注脚。文中"减膳撤悬,圣主之明德"的谏言,与四十年前他任翰林学士时写的《谏畋猎疏》遥相呼应,完成了一个谏臣的生命闭环。当灵柩缓缓沉入万年县凤栖原的墓穴时,陪葬的除了朝廷赏赐的东园秘器,还有他亲手抄录的《白虎通义》残卷——那个以文采见称的时代,正随着这位耆老的离去而渐渐落幕。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766年-837年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敦煌令狐氏,自幼聪慧,五岁能为辞章。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长期在朝廷中枢任职,对唐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令狐楚尤善四六文,为中唐重要的骈文家,其骈文词藻华丽,用典精当,风格庄重,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骈文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对后世骈文创作影响深远。他还工诗,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抒情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766年-824年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樊宗师为官员樊泽之子,以父荫授官,一生经历多任官职。其文章风格奇涩险怪,力求创新,不蹈袭前人,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独特,喜欢使用生僻字词和怪异句式,虽然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但也使得其作品流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他的创作态度和独特文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尤其是对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