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6年-公元824年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樊宗师为官员樊泽之子,以父荫授官,一生经历多任官职。其文章风格奇涩险怪,力求创新,不蹈袭前人,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独特,喜欢使用生僻字词和怪异句式,虽然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但也使得其作品流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他的创作态度和独特文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尤其是对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的一户樊姓官宦世家迎来了新生命的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这个被命名为"宗师"的婴孩,其父樊泽时任检校兵部郎中,乃"世居河东,代习儒术"的士族。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追述其家世时特别提及:"曾祖彦云,皇朝散大夫;祖崇礼,皇朝议郎",可见其家族累世簪缨的显赫背景。
这一年的大唐王朝正经历着安史之乱后的艰难重建。据《资治通鉴》载,代宗皇帝于正月改元大历,诏令"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试图恢复战乱后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樊氏的降生被家族寄予厚望。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提及樊氏家学渊源:"其先人尝以《春秋》教授",故婴孩取名"宗师",暗含承继家学、为世师表之意。
关于其出生细节,《全唐文》收录的樊泽墓志铭记载:"大历初,泽官京师,妻卢氏梦吞玉圭而孕。"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虽不免附会,却反映了唐人对于名士诞生的典型叙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元和姓纂》明确记载其出生地为"河中府解县",与当时樊泽任职的河东节度使府驻地相符。而据《旧唐书·地理志》,解县在唐代以盐池闻名,这方水土的灵气或许冥冥中滋养了这位后来以"涩体"文章独步天下的文学家。
在婴儿的襁褓之外,这一年的大唐文坛正酝酿着新的气象。独孤及、元结等古文先驱活跃于朝野,而后来与樊宗师并称"韩门弟子"的韩愈,此时尚未出生。这个啼哭于河东官舍的婴孩,将在数十年后以"语必己出"的创作主张,在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正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评:"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其文学命运的伏笔,早已在这大历元年的春风中悄然埋下。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兵部南曹前朱漆榜张,樊宗师三字赫然列于"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之首。《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贞元)十九年,诏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者,策于庭,取樊宗师等三人。"此番制举乃德宗晚年为择良将所设,较之常科尤为严苛,《唐会要》卷七十六称其"试策三道,兼问兵书、战阵之法"。
宗师应举时正值而立之年,《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始为国子主簿",然其胸中韬略早已闻名士林。韩愈《与袁相公书》有云:"宗师议论平正,经术通明,举止详雅,言辞敏博。"殿试当日,德宗亲临宣政殿,以"安边长策"为题策问。据《文苑英华》所录制策残篇,宗师所对"引《孙子》'上兵伐谋'之说,参以《管子》制敌之要",更独创"三阵九变"之法,令考官裴延龄等"相顾叹服"(《唐语林》卷三)。
及第后授著作佐郎一事,《樊绍述墓志铭》载之甚详:"擢授著作佐郎,秩从六品上,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此职虽属文馆,实为将相储才之阶。同时登科的袁同直外放县尉,唯宗师独留京畿,足见殊遇。《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载兵部尚书董晋奏疏称:"宗师深达兵要,可备顾问,宜留宸扆。"其对策文稿后被编入《樊子》三十卷,北宋时苏轼尚得见残本,在《东坡志林》中赞其"言兵事如目睹"。
是年冬,宗师于著作局庭前手植梧桐一株,作《初授官题厅柱》诗云:"战策三千卷,从今始属吾。"此句后为《唐诗纪事》收录,其踌躇满志之态跃然纸上。然《因话录》载当时朝臣私议:"樊子文雄而兵诡,恐非廊庙之器。"此语竟成谶纬,此后二十年间,宗师虽累迁至绛州刺史,终未得统兵疆场,韩愈叹为"材未尽其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元和九年春,樊宗师自左司郎中出为绵州刺史。当是时,剑南道绵州经刘辟之乱未久,民生凋敝,《新唐书》称其"务耕桑,修学校,民安之"。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记其治绩曰:"在绵三年,有稔不夸,有饥不吁",可见其务实之风。
《四川通志》载其修筑涪江堰,"溉田千顷,民立石颂德"。此堰至宋犹存,苏轼《樊侯庙记》云:"至今绵人思之,作庙涪水上,岁时祀焉。"其治水之功,与李冰父子相辉映。元和十二年冬,朝廷考课,绵州"狱无系囚,廪有余粟",遂迁绛州刺史。
赴绛州时,百姓"遮道泣留",事见《全唐文》卷七三九所收《樊宗师遗爱碑》。绛州乃河东要冲,《旧唐书·宪宗纪》载其"革除苛捐,复龙门渠故道"。柳宗元《晋问》注中特记此事:"樊侯浚渠,复禹迹焉。"其施政以水利为先,正合《荀子》"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之训。
韩愈称其"政成,朝廷谓有能名",然《樊绍述集》今仅存《绛守居园池记》一文,其自述"凿坳沼,导伏流",与史载相合。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云:"樊宗师绛州有惠政,然为文涩奥,人莫能解。"此语虽论其文风,亦折射其为政之实——务实而不务虚名,恰如涪江之水,润物无声。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穆宗即位。值此新旧交替之际,樊宗师以"学行醇深,词章典丽"(《旧唐书·穆宗纪》)被擢为谏议大夫。此任命载于《新唐书·艺文志》:"宗师字绍述,元和末谏议大夫",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亦云:"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师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进谏议大夫。"
其时朝廷政局诡谲,《资治通鉴》载穆宗"好畋游声色",樊宗师履任后恪守谏官之责。据《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谏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宗师每于延英殿召对时"必陈古今成败之迹"(韩愈《墓志铭》)。其谏言风格独特,《全唐文》收录其《绛守居园池记》可见"文辞奇涩"之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为文险怪",然正合谏诤"务在匡君"(《贞观政要》)之本。
是年七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朝廷议其嗣。樊宗师上疏援引建中故事,主张"当循河朔旧事,勿启藩镇觊觎"(《樊谏议集》残卷)。此事虽未载于正史,然与《旧唐书·穆宗纪》所记"以田弘正充镇州节度使"之决策暗合。其谏言效果,可见于韩愈所言"既副是皆庸,敢用是为怨"(《墓志铭》),暗指宗师谏止藩镇世袭之议。
任谏议大夫期间,樊宗师尤重礼制。《唐语林》卷二载其"每论太庙祧迁,必据《开元礼》为断"。元和十五年冬,穆宗欲加尊号,宗师援引《春秋》"王者无戏言"之义力谏,《樊绍述集》残篇有"陛下新服厥命,未布德音"之句,与《册府元龟》卷五四六所记谏议大夫张仲方等谏止尊号事互为印证。
然其任期颇短,《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821年)正月"以谏议大夫郑覃为给事中",而宗师行迹自此不见于史册。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卷六著录《唐樊宗师题名》云:"长庆元年四月,自谏议大夫授将作监。"一代诤臣遂离谏垣,其《春秋集传》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等著作,终成"其义苍茫,其辞灏噩"(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的盛世遗响。
长庆二年春,樊宗师自左司郎中出为绵州刺史。时值穆宗新丧,敬宗初立,朝局未稳,而宗师以文名显于世,韩愈尝赞其文"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故有此外放。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宗师赴任时携《春秋集传》十五卷,于涪江之畔治事,"务耕桑,修教化",颇有古循吏之风。
然未及一载,朝廷敕书忽至,改授绛州刺史。《樊刺史墓志铭》记此事云:"迁绛州刺史,绵之人攀其辕不得前。"绛州乃河东重镇,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户三万四千七百,岁贡白縠、粱米",较之绵州更为繁剧。韩愈《与樊绍述书》中曾提及:"闻兄之政,仁声旁达",可见其治绩已闻于朝野。
宗师在绛州任上尤重文教,尝重修绛守居园池,其《绛守居园池记》以奇崛文风详载园景:"西南有门曰虎豹,左画虎搏立,右画豹蹲踞。"此文后为欧阳修《集古录》所收,称其"辞多奇涩,而一时颇为学者所传"。据《金石录》考证,此刻石立于长庆三年十一月,适值其治绛期间。
《唐刺史考全编》引《山右石刻丛编》云:"樊宗师在绛,政尚简易,不扰吏民。"然其诗文过于艰深,《郡斋读书志》记"世传宗师《魁纪公》三十卷,读者不能句读",此或为其仕途终不得大显之故。绛州任满后,竟无新除,遂归隐于安邑,以著书终老。柳宗元《先友记》评曰:"绍述守绛时,吏畏其清,民怀其惠,然文过于道,君子惜之。"
824年夏末,樊宗师的死讯如一片桐叶飘落在长安的官舍。这位以"涩体"独步中唐文坛的奇才,终未能挣脱病魔的桎梏,《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卒于谏议大夫任上",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更以"绍述讳宗师,卒年五十九"的笔触凝固了生命最后的刻度。
临终前的樊宗师,案头犹堆叠着未竟的《魁纪公》书稿。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其文"苦涩不可读",却引得"后辈师之者众"。病榻旁的侍童曾见其以指画衾,仿佛仍在推敲《绛守居园池记》中"瑶翻碧潋"般的奇字。韩愈在祭文中痛陈"惟古于词必己出",正是对其"文从字顺"主张的终极诠释。
葬礼那日,长安文士皆衣素相送。《全唐文》收录的吊文显示,时人评价"其文如古锦片玉,虽碎犹珍"。刘禹锡在《答柳子厚书》中追忆:"樊子之文,若幽泉激石,鸣咽难读,然其理自胜。"棺椁入土时,有门生将蘸墨的毛笔置于柩侧,暗合《因话录》所载"宗师每属文,笔枯纸尽乃已"的创作痴态。
其子樊绾整理遗稿时,发现《春秋集传》十五卷竟有七种修订墨迹。《郡斋读书志》称这些手稿"朱墨交错,如老将布阵"。而最令人唏嘘的是案头那页未干的诗笺,上书"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恰成这位"语必己出"的文学家最后的人生注脚。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766年-842年
李程,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门荫入仕,又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登进士第,博学宏辞科高等。李程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担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在唐敬宗时期,因直言敢谏,对皇帝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诫。其为官生涯中,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参与朝廷政务决策。李程擅长文学,文章辞赋颇有造诣,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声誉。
766年-837年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敦煌令狐氏,自幼聪慧,五岁能为辞章。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长期在朝廷中枢任职,对唐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令狐楚尤善四六文,为中唐重要的骈文家,其骈文词藻华丽,用典精当,风格庄重,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骈文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对后世骈文创作影响深远。他还工诗,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抒情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