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奠币创作背景
暮春的唐室宗庙,香烟缭绕中回荡着《商舞》的庄重节律。此篇《奠币》作为让皇帝李宪庙祭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特殊的礼乐语境。天宝三载(744年),玄宗追谥兄长李宪为"让皇帝",命太常寺创制整套祭祀乐歌,以彰其"尧禅舜让"之高义。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二句,实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以玄纁礼地"的典制。李隆基特命采用商调雅乐,因商音属金,象征肃穆清越,正契合这位"三让天下"的睿宗嫡长子身份。青铜编钟在宫悬乐架上震响时,乐工们吟唱的不仅是祭祀流程,更是对开元初年那段政治智慧的礼赞——当李宪坚决推拒太子之位时,盛唐的权力交接罕见地呈现出"成康之治"般的温良。
"子孙拜后"的仪式场景,实际映射着天宝年间皇权传承的隐忧。此时玄宗已历武惠妃构陷三子之痛,遂在兄长庙祭中刻意强化"承兹吉蠲"的祝祷。太常卿张说在乐章注疏中特别指出:"吉蠲者,明德惟馨也",这组郊庙歌辞因而成为盛唐礼乐政治的双重标本:既是兄弟情谊的仪式化表达,更是对"禅让"美德的意识形态建构。
当玄纁丝帛与白璧在祭坛上交叠,那些宫商角徵羽的音符里,凝固着开元君臣对理想化权力交接的集体想象。此般精微的礼乐设计,使得《奠币》超越了普通祭祀文本,成为盛唐"以乐致治"政治美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