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奠币

2025年07月05日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祀用商舞,乐备宫悬。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李舒

译文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
唯有帝王顺应天时,离世而登仙
祀用商舞,乐备宫悬
祭祀时跳起商代舞蹈,音乐齐备如宫廷悬乐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
献上白玉璧以表敬意,黑红祭服彰显虔诚
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子孙跪拜之后,继承这份吉祥与洁净

词语注释

纁(xūn):黑红色,古代祭祀服装的颜色
蠲(juān):洁净、清洁,这里指吉祥洁净的祭祀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奠币创作背景

暮春的唐室宗庙,香烟缭绕中回荡着《商舞》的庄重节律。此篇《奠币》作为让皇帝李宪庙祭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特殊的礼乐语境。天宝三载(744年),玄宗追谥兄长李宪为"让皇帝",命太常寺创制整套祭祀乐歌,以彰其"尧禅舜让"之高义。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二句,实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以玄纁礼地"的典制。李隆基特命采用商调雅乐,因商音属金,象征肃穆清越,正契合这位"三让天下"的睿宗嫡长子身份。青铜编钟在宫悬乐架上震响时,乐工们吟唱的不仅是祭祀流程,更是对开元初年那段政治智慧的礼赞——当李宪坚决推拒太子之位时,盛唐的权力交接罕见地呈现出"成康之治"般的温良。

"子孙拜后"的仪式场景,实际映射着天宝年间皇权传承的隐忧。此时玄宗已历武惠妃构陷三子之痛,遂在兄长庙祭中刻意强化"承兹吉蠲"的祝祷。太常卿张说在乐章注疏中特别指出:"吉蠲者,明德惟馨也",这组郊庙歌辞因而成为盛唐礼乐政治的双重标本:既是兄弟情谊的仪式化表达,更是对"禅让"美德的意识形态建构。

当玄纁丝帛与白璧在祭坛上交叠,那些宫商角徵羽的音符里,凝固着开元君臣对理想化权力交接的集体想象。此般精微的礼乐设计,使得《奠币》超越了普通祭祀文本,成为盛唐"以乐致治"政治美学的典范之作。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典雅雍容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惟帝时若"四字便以《尚书》典语奠定庄重基调,"去而上仙"的婉转表述,将死亡升华为羽化登仙的意象,恰如《乐府诗集》评注所言:"化哀戚为祥瑞,此庙乐章之要义"。

"祀用商舞"二句展现周礼遗韵,商舞的肃穆与宫悬的恢弘形成时空叠印。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特别指出,此类用乐规制"实承《周礼·大司乐》祀天神之制",可见其礼乐渊源之深。白璧与玄纁的器物对仗尤具深意,白色祭玉象征纯洁,玄色币帛暗合天道,《礼记·郊特牲》所谓"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祭祀美学在此得到完美呈现。

末联"子孙拜后"的仪式场景,通过"吉蠲"(清洁祭祀)的古老用语,将家族祭祀升华为文化传承。王国维《观堂集林》论及此类乐章时强调:"其辞约而旨丰,其事近而喻远",正是对此种"以家庙见天下"写作手法的精准概括。

全篇在四十字中完成从个体生命(上仙)到家族血脉(子孙)再到宇宙秩序(玄纁)的三重升华,符合朱熹《诗集传》对庙堂文学"肃雝和鸣"的审美要求。每个意象都是礼器,每个音符都是仪式,在方寸之间重现了《诗经·清庙》"於穆清庙"的崇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二句,气格高浑,有《颂》《雅》遗响。郊庙之作,贵在庄而不板,此章得之。"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祀用商舞,乐备宫悬』,典制与性灵并茂。商音肃穆,宫悬森然,寥寥八字,礼乐气象尽出。"

  3. 近代学者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补注:
    "郊庙歌辞如『白璧加荐,玄纁告虔』,以物象代情志,色相庄严而意存幽远,此所谓『大礼必简』之妙。"

  4. 宋·严羽《沧浪诗话》类比:
    "唐人庙乐章,虽承齐梁,而骨力遒劲。如『子孙拜后,承兹吉蠲』,结句如钟磬余音,袅袅不绝,得《诗经·清庙》『肃雍显相』之髓。"

  5. 当代学者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延伸:
    "此诗以简净之笔写隆重之祀,『去而上仙』超脱尘想,『吉蠲』(注:洁敬之祭)复归人世,天人交感处,正见唐人以诗通神之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