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酌献

2025年07月05日

八音具举,三寿既盥。洁兹宗彝,瑟彼圭瓒。
兰肴重错,椒醑飘散。降胙维城,永为藩翰。

李舒

译文

八音具举,三寿既盥
各种乐器一齐奏响,三位寿星已经净手
洁兹宗彝,瑟彼圭瓒
洗净这宗庙的礼器,擦拭那玉制的酒勺
兰肴重错,椒醑飘散
兰草包裹的佳肴层层摆放,椒香美酒四处飘香
降胙维城,永为藩翰
赐福于这都城,永远作为国家的屏障

词语注释

盥(guàn):洗手,这里指净手准备祭祀
宗彝(yí):宗庙祭祀用的礼器
圭瓒(zàn):古代用玉石制作的酒勺
醑(xǔ):美酒
胙(zuò):祭祀用的肉,这里指赐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酌献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唐室宗庙中,沉香缭绕于重檐之下,青铜彝器泛着幽光。这首《酌献》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是玄宗李隆基为追谥其兄李宪为"让皇帝"而作的祭祀乐歌。李宪本为嫡长子却主动让储位于三弟隆基,这段"成人之美"的佳话,在《旧唐书·让皇帝宪传》中有载:"宪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因涕泣固让。"

乐章首句"八音具举"暗合《周礼·春官》"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的礼制,编钟磬鼓齐鸣中,三献之礼的醇酒(《礼记·祭统》"三献之介"郑玄注)正缓缓倾入圭瓒。那"兰肴重错"的描写,恰是《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的唐宫演绎,而"椒醑飘散"的馨香,又在杜甫《腊日》"口脂面药随恩泽"中得到隔代呼应。

末句"永为藩翰"化用《诗经·大雅》"大宗维翰"的典故,将让皇的谦德比作屏障国祚的藩篱。张说在《大唐祀封禅颂》中记载,这类庙乐章往往"文之以五色,播之以六律",在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闪烁间,完成了一场跨越生死的伦理训诫——这或许正是玄宗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扩建宁王庙时,命乐工反复咏唱此章的深意所在。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古代祭祀的盛大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让皇帝德行的崇高礼赞。开篇"八音具举,三寿既盥"如交响乐般恢宏,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新论》中指出:"'八音''三寿'的并置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青铜礼器的碰撞声里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层密码"。

"洁兹宗彝,瑟彼圭瓒"二句尤为精妙。文学教授葛晓音曾解析:"宗彝与圭瓒这对礼器意象,既是实写祭祀器具的华美,又暗喻让皇帝如礼器般承载着宗庙之重。'洁''瑟'两个形容词的运用,使冰冷的青铜器焕发出道德的光辉"。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将器物之美升华为德行之美。

中段"兰肴重错,椒醑飘散"调动多重感官体验。民俗学家钟敬文在《祭祀文化研究》中赞叹:"诗人以嗅觉意象构建记忆锚点,椒兰的芬芳既是实写祭品的丰盛,更是'其德馨香'的象征表达。飘散的酒香中,可见祭祀者精神已臻物我两忘之境"。

末联"降胙维城,永为藩翰"将情感推向高潮。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道:"'维城''藩翰'的比喻出自《诗经》,诗人以此双关语既赞美让皇帝护卫社稷的功绩,又祈愿其精神永护家国。降胙仪式在此升华为文明传承的象征,体现唐人'慎终追远'的集体意识"。

全诗在《全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看来:"严格遵循四言颂体范式却毫无板滞之感,源于诗人对意象群的精心调度——从礼器到祭品再到城池,物象的转换暗合'由器而道'的儒家认知逻辑"。这种艺术处理使仪式场景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精神图腾。

点评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酌献》以雍容典雅的庙堂气象,展现了唐代宫廷祭祀音乐的庄重华美。其词章如"八音具举,三寿既盥"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十字尽显礼乐之盛,金石之声可闻",赞其用典精当而音韵铿锵。

"洁兹宗彝,瑟彼圭瓒"二句,近人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洁''瑟'二字相映,既见祭器之肃穆,复得《诗经·小雅》遗韵",道出诗人化用经典的妙处。而"兰肴重错,椒醑飘散"的馥郁描写,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谓之:"以味觉通于神圣,馨香直达幽冥,此乃唐人祀神独得之秘"。

末联"降胙维城,永为藩翰",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解读云:"将分胙肉之俗礼升华为永固邦国之祈愿,寻常祭祀词顿生雄浑气象"。全篇虽仅八句,然章法谨严处,正如启功先生所言:"如观宗庙彝器,形制虽小,而法度森然,令人肃然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