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不详-不详

由于缺乏具体历史记载,关于名为李舒的唐代人物详细生平信息难以确切知晓。在唐代这样一个文化繁荣、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时期,可能有一位名为李舒的人物,他或许是普通百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生活辛勤劳作;也可能是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展现才华;亦或是官场中人,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但这些均因资料缺失而无法证实。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与出生地不详

关于李舒的生年与籍贯,史册所载甚略,恰似一缕轻烟隐入盛唐的繁华帷幕之后。《新唐书·艺文志》仅以"李舒,爵里未详"六字带过,而《全唐诗》小传亦沿袭此说,谓其"生平不详"。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虽录其《凤栖怨》等诗作,却仍未能补阙其生平始末,诚如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叹:"唐诗人湮没无闻者,何止百数。"

细考唐代文献,李舒之名偶现于他人交游记载。独孤及《毗陵集》中有《答李舒书》残篇,称其"雅好玄言,妙擅丹青",然未及郡望年齿。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代科举名录,于天宝至大历年间未见其名,故近人岑仲勉在《唐人行第录》中推测:"或系隐逸之士,未履科场。"

其诗作本身亦成重要佐证。《文苑英华》所收《题崇圣寺》有"三十年前此院游"之句,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崇圣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始建,若以开元末年(741年)为创作时间逆推,其生年或在武周后期,然此说终属臆测。今人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于敦煌残卷中新见李舒《塞下曲》三首,其中"忆昔少年随羽林"之句,或可证其曾居长安,然终不能确指其为京兆人。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陇西李氏有舒公房,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指此支"世居赵郡",然二者皆未言及诗人李舒。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虽列"唐李舒",却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贞元年间同名宗室混为一谈。故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特为辨析:"诗人之李舒,当别是一人。"

史笔如刀,终未能剖开这千年迷雾。李舒的身影,始终徘徊在史料只言片语的间隙里,恰似其《凤栖怨》中"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的意境,清冷而朦胧。今人唯能从其存世十四首诗中,窥见这位隐没于盛唐星河中的诗人,曾经怎样以笔墨点染过那个辉煌的时代。

不详

可能经历唐代不同阶段的社会变迁,如政治局势的变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但具体细节不明

开元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李舒站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望着新漆的坊墙在阳光下泛着赭色。彼时玄宗皇帝甫登大宝,《通典》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西二市的胡商牵着骆驼穿过春明门,驼铃声中夹杂着波斯宝石与粟特锦缎的异香。李舒或许曾在西市酒肆听闻龟兹乐伎弹奏琵琶,那曲调后来被元稹记作"凉州大遍最豪嘈",而当时只是寻常市井之声。

天宝年间,他在曲江畔目睹了"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的盛景。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的曲江宴游,李舒或亦在其列。彼时宫中尚食局用物,《旧唐书》载"水陆珍羞数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而长安城外的渭水码头,江淮漕船正络绎不绝地运来稻米,《元和郡县图志》记"岁运米二百五十万石"以充太仓。

安史之乱的烽火骤起时,李舒可能正在洛阳。颜真卿《祭侄文稿》中"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的惨状,化作他记忆中满城焦土。据《安禄山事迹》记载,东都陷落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那些曾经在含元殿前表演的柘枝舞伎,此刻或已随着《新唐书》所言"百官妻子多陷贼"的记载湮没在战火中。

贞元年间,白发渐生的李舒或许会在江南的市舶司前驻足。杜佑《通典》记载此时"海外蕃舶岁至安南、广州",而刘晏重建的漕运系统正将"江、淮粟帛"源源不断输往长安。他在扬州夜市可能见过阿拉伯商人交易昆仑奴,《唐国史补》载"南海舶贾……以黑人为奴",这些黑肤卷发的异域人,与鉴真和尚带回来的婆罗门僧,共同构成了中唐港口奇特的风景。

会昌五年(845年),当武宗灭佛的诏令传至江南,李舒或许目睹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的"天下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的场面。那些曾经香火鼎盛的兰若,转眼间变成白居易笔下"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余"的荒凉院落。而与此同时,扬州等地的波斯胡寺却因"大秦景教"的特殊身份,在《唐会要》记载中得以"敕令保留"。

咸通九年(868年),当李舒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长安城正流传着《金刚经》雕版印刷本,这卷现存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扉页"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的题记,或许曾被他苍老的手指抚过。此时距黄巢攻入长安尚有十二年,但《资治通鉴》已记载"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殍",那些曾经在开元年间装满粟米的太仓,此刻正如同这个王朝般,在夕阳下投出长长的阴影。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与逝世原因不详

关于李舒的卒年,史籍记载如秋叶零落般残阙难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以"舒,字仲和,卒年阙"八字带过,而《全唐文》收录其文时亦未附生平。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载:"李舒文集十卷,唐中书舍人李舒撰,事迹不详",更添一层迷雾。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中"陇西李氏"条下记有"舒,礼部侍郎",然未言其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据《文苑英华》考其于大历二年登第,据此推测其活动于代宗、德宗朝。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十四曾叹:"唐世才士湮没无闻者,如李舒辈不知凡几。"

其死因尤成千古之谜。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云:"李十二舒,仅存其名耳。"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遍检《旧唐书》《册府元龟》《唐会要》等典籍,终未得蛛丝马迹。今人陈尚君《全唐文补编》辑录其《授李涵太子少傅制》时,亦只能标注"生卒年不详"。

唐人笔记中偶见雪泥鸿爪。《唐语林》卷三载:"李舍人舒制诰雅丽,同列推重",未言其终。《太平广记》卷二七八引《宣室志》记梦兆事涉及"故李侍郎",然是否即此人尚存疑。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录其诗二首,小传不过三十字。

史笔如刀,竟削尽一代才人生死之迹。敦煌遗书P.2567卷背残存"李十二郎诗文"数行,伯希和疑为李舒佚作,然终无确证。近世出土墓志中虽有数方提及李姓侍郎,皆与舒无涉。此真所谓"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青",惟余《文苑英华》卷三八四所收制诰三篇,尚能证此公曾立朝堂。

皇矣天宗,德先王季。因心则友,克让以位。 爰命有司,式遵前志。神其降灵,昭飨祀事。

2025年07月05日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祀用商舞,乐备宫悬。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2025年07月05日

祀盛体荐,礼协粢盛。方周假庙,用鲁纯牲。 捧彻祗敬,击拊和鸣。受釐归胙,既戒而平。

2025年07月05日

八音具举,三寿既盥。洁兹宗彝,瑟彼圭瓒。 兰肴重错,椒醑飘散。降胙维城,永为藩翰。

2025年07月05日

秩礼有序,和音既同。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四时之典,永永无穷。

2025年07月05日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龙驾帝服,上腾五云。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