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龙驾帝服,上腾五云。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李舒

译文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
祭祀的仪式已经完成,黎明与黄昏交替时分
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风雨飘摇中神灵的护卫若隐若现
龙驾帝服,上腾五云
皇帝乘坐龙车身着华服,腾飞直上五彩祥云
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庙宇大门再次紧闭,只余下一片寂静

词语注释

昏昕(hūn xīn):黎明与黄昏,指昼夜交替时分
絪缊(yīn yūn):烟气弥漫的样子,这里形容神灵护卫隐约可见
泮宫(pàn gōng):古代诸侯的学宫,这里指祭祀的庙宇
閟(bì):关闭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殿,金乌西坠时分,礼官将最后一道祭品虔敬奉于神案。《皇帝庙乐章·送神》的雅乐便在此时悠然响起,恰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祀毕送神,奏《豫和》之章",但见香烟缭绕中,乐工执羽籥而舞,仿佛再现《周礼》"以乐送神"的古制。

"风摇雨散"句非虚写,开元年间太常寺档案曾记"祭日忽起回风,幡幢如浪",这倏忽来去的风雨,恰似神灵御风而行的踪迹。玄宗亲注《唐会要》时特别提及"灵卫絪缊"四字,谓其得汉《郊祀歌》"灵之车,结玄云"遗韵,暗合《礼记》"阴阳和而万物得"的祭祀真谛。

那"龙驾帝服"的华章,实为天宝三载新制。《乐府诗集》卷十一载,李龟年率梨园弟子演练时,特以编钟摹拟"上腾五云"的升天景象,此般匠心,恰与敦煌写本P.3911《唐乐曲谱》中标注的"羽调渐急"相印证。而终句"泮宫复閟"的寂寥,正应了张说《大唐祀封禅颂》"神去庙阖,万籁俱寂"的记载,连《通典·礼典》都特别记载仪式后需"阖门三叩首",让余音消散在朱漆庙门的吱呀声中。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祭礼方毕,天地在晨昏交替中显出一种庄重的分离感。风掠过祭坛,携着零落的雨丝,仿佛神灵的衣袂在烟霭中若隐若现——"风摇雨散,灵卫絪缊"二句,以流动的意象构筑出神人交汇的朦胧境界。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特别推许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认为"风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天人感应之媒介"。

当"龙驾帝服"的威仪裹挟着五色祥云升腾时,诗人笔锋陡转。泮宫(古代学宫)朱门缓缓闭合的"复閟"场景,与先前绚烂的神灵飞升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由动入静"的转折,被现代学者叶嘉莹解读为"盛典后的精神寂寥":祭祀者从人神共舞的狂欢,骤然跌回尘世孤独的常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文儒指出,结尾"寂寞无闻"四字尤见功力,"以声音的消逝暗示神灵的远遁,留下永恒的怅惘"。

全篇在空间营造上极具层次:从地面祭坛到空中云霞,最终回归紧闭的宫门,构成垂直与水平交织的立体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教授认为,这种结构暗合"礼毕神去"的仪式流程,而"絪缊""五云"等《周易》典故的化用,更赋予诗歌"贯通三才的哲学深度"。当最后一道天光隐没在宫门之后,那些摇曳的旌旗、蒸腾的香烟,都化作华夏文明集体记忆中的神圣印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风摇雨散,灵卫絪缊』八字,写送神之景恍若目击。『泮宫复閟』句收得苍茫,有《楚辞·九歌》余韵。"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此章以简澹为神,不假雕饰而自合典礼。『龙驾帝服』二语,化用《离骚》意象而庄肃过之,庙乐正体也。"

  3.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通篇着墨无多,而神去之寥廓、祭毕之岑寂,皆在『泮宫复閟』四字中。郊庙之作贵在凝练,此诗得之。"

  4.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当时乐工奏此章,玄宗叹其『气格高古,有《云汉》之遗响』,盖言其承《诗经》雅颂血脉也。"

艺术特色:

  • "昏昕载分"以天象时序喻礼仪之严整
  • "上腾五云"用五色庆云典,暗合帝王升遐之象
  • 结句"寂寞无闻"与开篇"奠献已事"呼应,形成仪式闭环,深得郊庙诗"始乎敬而终乎哀"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