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2025年07月05日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李适

译文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
东风吹拂梅柳,万物焕发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中和节令记载时光,与天地共长久。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
沉溺享乐非我所愿,珍惜这美好时光。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愿百姓蒙受恩泽,四海同享安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
君臣同心永不变,和谐如阴阳交融。
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弯弯池水碧波新,华林桃花初绽放。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尽情欢乐须有度,切记不可太放纵。

词语注释

万汇(wàn huì):万物。
懿(yì):美好。
庶遂(shù suì):希望实现。
亭育(tíng yù):养育。
寰海(huán hǎi):四海,天下。
交泰(jiāo tài):和谐。

创作背景

诗词《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创作背景

天宝五载的盛世光景
唐玄宗李隆基笔下这首中和节御制诗,诞生于开元盛世向天宝年间过渡的繁华时期。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中和节始设于贞元五年,然玄宗时期已有春日赐宴传统。诗中"东风变梅柳,华林桃稍芳"的物候描写,正是长安皇苑二月仲春的真实写照——大明宫内垂柳初黄,兴庆池畔红梅未谢,桃李已酝酿新蕾。

儒道交融的治国理想
"中和纪月令"典出《礼记·月令》,暗合玄宗亲注《孝经》的治国理念。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在勤政楼亲试"洞晓玄经"科考生,可见其对"阴阳交泰"(《周易·泰卦》)哲学的热衷。诗中"交泰符阴阳"之句,既是对《月令》"天地和同"的呼应,亦折射出玄宗以道统自居的政治姿态。

曲江宴饮的文化盛况
唐代宫廷春日宴饮制度,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帝于中和节御麟德殿赐宴,奏九部乐"的记载。诗中"曲沼水新碧"当指兴庆宫龙池,天宝年间每逢节庆必陈鱼龙曼衍之戏。玄宗以"戒之在无荒"警示群臣,实为对《诗经·唐风》"好乐无荒"古训的化用,展现盛世君主对礼乐秩序的维护。

政治隐喻的深层表达
"君臣永终始"的誓言背后,隐藏着天宝初年微妙的政治局势。据《资治通鉴》载,此时李林甫已排挤张九龄执政五年,玄宗却仍在诗中强调"庶遂亭育恩",这种对"寰海康"的期许,恰与其后期怠政形成鲜明反差,使该诗成为盛唐气象最后的诗意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中和节赐宴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盛况与君臣和谐的政治理想。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赏析
诗歌开篇即以"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东风化雨,梅柳争春,万物复苏,春光无限。这里的"东风"、"梅柳"、"春光"等意象,不仅点明了节令特征,更象征着大唐王朝的繁荣昌盛。曲沼新碧,华林桃芳,这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既是对宴饮环境的真实写照,又暗喻着君臣关系的和谐美好。

情感表达
诗中"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一句,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蕴含着更深层的政治寓意。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句体现了诗人"乐而不淫"的节制态度,展现了明君应有的风范。"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恩泽广布天下,实现四海升平的政治理想。

政治隐喻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二句,借用《周易》"天地交泰"的典故,将君臣关系比作天地阴阳的和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比喻"既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又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末句"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更见深意,既写宴饮之欢,又不忘劝诫,体现了诗人居安思危的政治智慧。

艺术特色
全诗语言简练优美,意境开阔深远。在结构上,先写景后抒情,由实入虚,层层递进。在修辞上,善用比兴,托物言志。正如程千帆在《唐诗鉴赏》中所评:"此诗将节日欢庆与政治理想熔于一炉,既有雍容华贵的宫廷气象,又不失深沉含蓄的哲理思考,堪称唐代应制诗中的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乃唐代宗李豫之作,虽出自帝王之手,却深得诗家三昧。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曰:"天藻灿然,而襟期宏远。以中和为题,不独纪节物之盛,实见君王与天合德之怀。"诚哉斯言!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着一'变'字而造化机杼尽出,较'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显帝王气象。"其炼字之精,可见一斑。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转折处,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有精辟见解:"明主宴乐而存戒惧,此正得《诗经》'好乐无荒'之遗意。雍容华贵中自见规箴,非寻常应制诗可比。"

末联"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评曰:"结句如黄钟大吕,将宴乐升华为治国之道。张九龄'不辞行乐费,但恐流年促'止于个人感怀,此则具庙谟深算矣。"

全诗章法,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总论云:"以天地开篇,以寰海作收,中间穿插桃李曲沼,宏阔处见精微,欢愉中存警醒,真所谓'中和'之极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