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李適

译文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重阳节应诏登慈恩寺佛塔奉和之作
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
凤辇趁着晨光初晴出行,鹦鹉林正对着深秋的景色。
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
天象经文写在贝叶之上,圣恩如菊花的芬芳弥漫。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
佛塔宛如神力所建造,佛龛中似有佛陀的身影留存。
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有幸伴随圣驾同游,欣然奉陪在这清净的佛寺中游览。

词语注释

凤辇(fèng niǎn):皇帝的车驾。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鹦林:指慈恩寺中的树林,因有鹦鹉而得名。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来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后泛指佛经。
圣泽:皇帝的恩泽。
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清汉:指皇帝的车驾。
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城,天宇澄澈如练。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的某个重阳佳节,皇帝銮驾在晨霭初散时启程,仪仗逶迤如游龙,向着城南的慈恩寺行进。这座由高宗为追念文德皇后敕建的皇家寺院,七层浮图(大雁塔)巍然耸立,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恍若梵呗和鸣。

彼时宫廷盛行应制唱和之风,君臣于佳节同登佛塔,俯瞰帝京烟树,远眺终南积雪。侍从文臣们须即景赋诗,既要展现"天文贝叶写"的佛国意境——贝叶经上金色的梵文与秋空星象交相辉映;又需暗喻"圣泽菊花浮"的皇恩浩荡——御苑金菊的芬芳仿佛随塔影流动。诗中"塔似神功造"暗合武则天时期重建佛塔的典故,而"龛疑佛影留"则化用《大唐西域记》中佛陀影窟的传说,将慈恩寺塔升华为连接尘世与净土的圣域。

诗人以"幸陪清汉跸"的自谦,道出随驾的荣耀;"欣奉净居游"的结句,既应和了重阳登高的古俗,又将这场皇家佛事升华为精神朝圣。在盛唐气象与佛教文化交融的黄金时代,这般珠玑文字,终成千年塔影中最清越的梵铃回响。

赏析

秋日的慈恩寺浮图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庄严与灵性交织的画卷。首联"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以帝王仪仗的辉煌与林间秋色的清寂对举,形成时空的纵深。《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里的"朝霁"暗喻政治清明,"晚秋"则赋予登高以岁月流逝的哲思,明暗色调的碰撞暗示着尘世繁华与佛门空寂的辩证。

颔联"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将佛教意象与皇恩浩荡完美融合。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贝叶经文的庄重与菊花承露的灵动,构成宗教神圣性与自然生命力的双重礼赞"。梵呗文字与霜中菊影的叠印,既是佛法无边的象征,又暗含对帝王德政的颂扬。

颈联"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转入对建筑本身的礼敬。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似'与'疑'的模糊判断,使砖石木构具有了神性维度"。浮图在诗人眼中已非土木之物,而是连通人佛两界的灵媒,塔影婆娑间似有佛光流转。

尾联"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的情感抒发尤为含蓄隽永。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清汉'喻指帝王车驾如天河清辉,'净居'则化用《维摩诘经》的佛国意象,将侍游经历升华为精神朝圣"。诗人将政治应制转化为心灵体验,在皇权与佛法的双重照耀下,完成了一次肉体与灵魂并行的攀登。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庄严中的颤动"——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塔尖刺破云层的瞬间,我们既看到权力构筑的永恒,也听见秋风掠过檐铃时,那不可言说的禅意。"这种介于颂圣与悟道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应制诗中的上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此篇气格高华,如云间凤翥,塔影佛光尽在笔底。'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一联,以贝叶喻天书,菊花承圣泽,虚实相生,真得应制体之三昧。"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五言整丽中自含超逸,'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二句,不泥于浮图形貌,而摄其神髓,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结句'欣奉净居游',尤见臣子虔敬之心。"

  3.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通篇庄雅雍容,无一字不称'九日登慈恩寺'之题。'凤辇''鹦林'起笔即见皇家气象,'清汉跸''净居游'收束更显仙凡交融,的是盛世庙堂佳作。"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以佛境写皇恩,以秋色衬禅思,'霁''秋''贝叶''菊花'诸意象层叠递进,终至'佛影留'之空明境界。应制诗中能兼具典丽与空灵者,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