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玉辇金舆天上来,花园四望锦屏开。轻丝半拂朱门柳,
细缬全披画阁梅。舞蝶飞行飘御席,歌莺度曲绕仙杯。
圣词今日光辉满,汉主秋风莫道才。

李適

译文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恭和圣上春日游望春宫应制之作
玉辇金舆天上来
华美的御驾从天而降
花园四望锦屏开
花园四周锦绣般的屏风徐徐展开
轻丝半拂朱门柳
轻柔的丝绦半拂过朱门旁的柳枝
细缬全披画阁梅
细腻的彩绸披满画阁边的梅花
舞蝶飞行飘御席
飞舞的蝴蝶掠过御座
歌莺度曲绕仙杯
啼莺的歌声萦绕着仙杯
圣词今日光辉满
圣上的词章今日光辉满溢
汉主秋风莫道才
汉主的秋风之才也难比拟

词语注释

玉辇(niǎn):皇帝的车驾
金舆(yú):皇帝的车驾
细缬(xié):细密的彩绸
御席:皇帝的座位
仙杯:指御用的酒杯
汉主:这里借指前代贤明君主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创作背景

时代画卷中的宫廷雅事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春日,长安城东望春宫迎来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文学盛会。中宗李显率群臣临幸这座以春景闻名的离宫,正值"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的时节,君臣共赏宫苑春色,遂成应制唱和之风雅。据《唐诗纪事》记载,此次游宴中"群臣赋诗百余篇",而此作能在众多奉和中脱颖而出,实因其"裁云镂月之妙,尽得风流"(《全唐诗评》)。

望春宫里的盛世图景

望春宫作为唐代著名行宫,其建筑"依终南之秀,引潏水之清"(《两京新记》),每逢春日"梅柳映阁,莺蝶穿廊"。诗中"锦屏开"之喻,正与《长安志》所载"宫墙绘四时景,春坊尤工"相印证。中宗朝虽处武周至开元间的过渡时期,但此类游宴活动恰是"贞观遗风未泯,开元气象初显"(陈寅恪语)的文化表征。

应制诗中的微妙笔意

在"舞蝶御席""歌莺仙杯"的华美铺陈中,尾联"汉主秋风"之典暗藏机杼。班固《西都赋》曾以"秋风"喻帝王才思,此处既颂中宗文采,又隐将这场春宴比作汉代柏梁台联句的盛况。宋之问、李峤等当时同在奉和之列,然此作独以"轻丝细缬"的工笔与"歌莺舞蝶"的灵动,构成"形神兼备的宫廷春行图"(马茂元《唐诗选》评注)。

诗史经纬间的回响

《唐诗品汇》将此类应制诗归为"气象宏丽而思致深婉",在看似程式化的创作中,我们仍可透过"朱门柳""画阁梅"的意象组合,触摸到盛唐前夜宫廷文学"渐脱六朝绮靡,始具自家面目"(闻一多《唐诗杂论》)的嬗变轨迹。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景龙唱和诸篇,虽多颂圣,然炼字之精已开王右丞先声。"此作正是这艺术演进中的重要一环。

赏析

春日的皇家宴游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场流动的盛世图卷。金玉辇舆自云端而降的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天家气象破题",一个"天上来"既暗合帝王"天子"身份,又赋予春游以仙境般的飘逸感。锦屏般次第展开的宫苑春色中,柳与梅的描写尤见匠心——"轻丝半拂"的拟态将杨柳柔条写成撩动朱门的碧玉帘栊,而"细缬全披"则令梅花如织锦般覆满楼阁,宋代诗论家罗大经曾盛赞此联"以工笔写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蝶舞莺歌的宴乐场景中,"飘御席""绕仙杯"的动态描写被清代学者纪昀点出"双关之妙":既实写蝶翅掠过御筵、莺啼萦绕酒杯的实景,又暗喻歌舞伎们衣袂翩跹如蝶、清音婉转似莺的盛况。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现代学者袁行霈所言:"将感官体验提升为通感艺术,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共振中触摸到盛唐的气韵"。

尾联的颂圣之语跳出俗套,"汉主秋风"的典故运用被《唐人七绝选》编者沈祖棻评为"以退为进":表面说汉武辞赋不及当今,实则通过时空对话凸显本朝文治之盛。那"光辉满"的圣词,既是实写春日阳光镀染御制诗的璀璨,更是隐喻帝国如日中天的气象。这种"将颂圣化为意境"的手法,正如葛晓音教授指出的:"将应制诗从功利性写作升华为审美创造,在规矩中见出诗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富丽精工的笔触深处,流淌着对盛世由衷的礼赞。那拂柳的轻丝里藏着对生命柔韧的咏叹,披梅的细缬中织就着对自然造化的惊奇,最终在"秋风莫道"的悠远余韵里,完成了一次对永恒春天的诗意建构。

点评

此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首联"玉辇金舆天上来"一句,便见帝王气象,而"花园四望锦屏开"则化静为动,将春宫景致写得富丽堂皇。明人王世贞评曰:"起句如泰山压卵,势不可挡,而接以锦屏之喻,刚柔相济,深得应制体要。"

颔联"轻丝半拂朱门柳,细缬全披画阁梅",对仗精工,以"轻丝"状柳,"细缬"写梅,可谓体物入微。清人沈德潜赞叹:"'半拂'、'全披'四字,尽显春色深浅之态,非老于诗道者不能道。"

颈联转入宴乐场景,"舞蝶飞行飘御席,歌莺度曲绕仙杯",蝶舞莺歌,皆成仙品。近人王国维特别推许此联:"以物态写人情,蝶飘御席而不俗,莺绕仙杯而愈清,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结句"圣词今日光辉满,汉主秋风莫道才",以汉武秋风之典作衬,更显当今圣制之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结句技法时曾言:"应制诗结贵在抬举得体,此诗以汉主反衬,如众星捧月,最是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