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

2025年07月05日

地限骄南牧,天临饯北征。解衣延宠命,横剑总威名。
豹略恭宸旨,雄文动睿情。坐观膜拜入,朝夕受降城。

李適

译文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
恭和圣驾于望春宫为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饯行
地限骄南牧,天临饯北征。
大地阻挡了南方骄横的侵扰,天子亲临为北征饯行。
解衣延宠命,横剑总威名。
解下战袍接受恩宠的任命,横持宝剑统领威震四方的军队。
豹略恭宸旨,雄文动睿情。
恭敬地遵循皇帝的军事策略,雄壮的文辞感动了圣明的心。
坐观膜拜入,朝夕受降城。
安坐朝堂接受四方臣服的朝拜,早晚间受降的城池接连不断。

词语注释

亶(dǎn):诚实,忠厚。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宸(chén):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居所,引申为帝王。
睿(ruì):通达,明智。古代多用作称颂皇帝的套语。
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帷幕下,长安城的望春宫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饯别。唐玄宗李隆基以九五之尊亲临此地,为即将北征的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即张仁愿)挥毫赋诗,群臣奉和。此刻的宫阙飞檐上,晨光与旌旗共舞,仿佛连天象也为之动容——"天临饯北征"的恢弘气象,正是大唐鼎盛时期"君王垂拱而治,猛将守边拓土"的绝妙注脚。

张仁亶其人,乃武周至开元间名将,《旧唐书》称其"在边累年,突厥不敢犯塞"。诗中"横剑总威名"的凛然气度,恰与他修筑三受降城、扭转漠南防务的功业相契。玄宗以"解衣延宠命"的殊礼相待,暗合《汉书》中汉高祖解衣推食以励韩信的典故,彰显帝王驭将之术与对朔方防务的重视。

"豹略恭宸旨"一句,既暗用《六韬》中"豹韬"之兵家精要,又巧妙点出张仁亶"奉诏筑城"的史实。据《资治通鉴》载,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趁突厥西征之隙,百日建成三受降城,从此"突厥不得度山放牧"。诗中"朝夕受降城"的从容,正是对此战略杰作的诗意回响。

这场奉和盛宴的背后,跃动着盛唐特有的文化脉搏:玄宗以"雄文动睿情"的才情亲制诗章,群臣竞相献赋,边塞诗的雄浑与宫廷诗的典丽在此交汇。当张仁亶跪受敕命("坐观膜拜入")时,诗人笔下流淌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豪情,更是一个帝国在巅峰时刻,对文治武功的完美想象。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边塞的壮阔气象,展现了张仁亶作为朔方军大总管的威严与帝王饯行的殊荣。首联"地限骄南牧,天临饯北征"运用天地对举的宏大视角,形成空间上的纵深感——"地限"暗喻边防稳固如天然屏障,"天临"则赋予帝王饯行以天命般的庄严。吴庚舜先生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联通过"地理限制"与"天意眷顾"的辩证关系,暗含了对将领军事才能的绝对信任。

颔联"解衣延宠命,横剑总威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前句化用汉文帝夜半解衣推食的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帝王恩宠具象化为体贴的举动;后句则以"横剑"的静态姿势传递动态威慑,刘学锴先生评价此意象"如雕塑般凝固了武将的威严瞬间"。这种恩威并施的描写,恰如傅璇琮所言:"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既见君臣相得之雅,又显武将不怒自威之态"。

颈联"豹略恭宸旨,雄文动睿情"转入智谋层面的赞颂。"豹略"典出《六韬》,喻指精妙兵法,与"宸旨"形成军事策略与帝王意志的完美统一;"雄文"二字则暗示张仁亶文武双全的特质。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激赏此联:"以猛兽之勇配庙堂之智,在刚柔并济间完成对儒将形象的立体塑造"。

尾联"坐观膜拜入,朝夕受降城"以预言式笔法收束全篇。"膜拜"与"受降"的连续动作,通过"朝夕"的时间压缩产生强烈的胜利预期。程千帆先生《古诗考索》认为:"结句如战鼓余响,在空间上由近及远推展出凯旋的想象画卷,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全诗在肃杀中见雍容,于刚健处显从容,完美诠释了"盛唐之音"中慷慨昂扬的时代精神。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骨力沉雄,'地限''天临'二句已摄全篇之魂。横剑总威名五字,写尽大将风范,直追汉魏风骨。"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豹略''雄文'一联,虚实相生,既见庙堂运筹之妙,复显文韬武略之才。张仁亶之形象,于此十字中巍然立矣。"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提及尾联:"'坐观''朝夕'之对,化静为动,将受降城的时空意义拓展至无限。较之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边塞奇景,别具雍容气度。"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评析:"此诗以帝王饯行为经,以将军出征为纬。'解衣延宠命'暗用汉高祖推食解衣典故,既显君恩厚重,又见臣节凛然,真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