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
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独有琼箫去,悠悠思锦轮。

李適

译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奉命作诗送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
银河见证她远行的聘礼,青海湖畔完成和亲使命。
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
边关的晓月为她送行,陇上的春花伴她启程。
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
公主的歌声感动仙鹤,皇帝的谋略重在安民。
独有琼箫去,悠悠思锦轮。
唯有玉箫声渐渐远去,悠悠思念那华美车辇。

词语注释

绛河(jiàng hé):银河的别称,此处象征皇家仪仗
度陇(dù lǒng):越过陇山,指离开中原
顾鹤(gù hè):回望仙鹤,喻离情别绪
琼箫(qióng xiāo):玉制的箫,指皇家乐器
锦轮(jǐn lún):装饰华美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春,唐玄宗李隆基命左卫大将军李佺持节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这场和亲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唐蕃之间第二次重要的政治联姻。朝中群臣奉皇命赋诗相送,此诗正是应制之作。

青海湖畔的晨月犹悬,陇右道上的春花初绽。诗人以"绛河"喻指皇室血脉远赴雪域,"临边晓月"与"度陇春花"的意象,既暗合公主离京时节,又寄托着唐王朝对边疆和平的期许。史载金城公主携锦缎万匹、工技典籍入蕃,诗中"琼箫""锦轮"之咏,实为对这场文化交融的诗意注脚。

玄宗在《赐金城公主书》中曾言"欲使疆场永安,人民获泰",与诗中"帝策重安人"互为映照。吐蕃赞普遣使迎亲时"奏《秦王破阵乐》",而唐宫送别的箫声却浸透离愁——这缕穿越祁连山的箫音,终将成为唐蕃会盟碑上最温柔的刻痕。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和亲政策的复杂内涵。全诗以"绛河""青海"开篇,空间意象的铺陈暗含了公主远嫁的壮阔与苍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此诗时指出:"'绛河'对'青海',不独地理之远,更见文化之隔,而'赴'字一出,悲壮之气顿生"。

颔联"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运用时空交错的笔法,俞平伯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此联:"将边塞的冷月与陇上的春花并置,既见行程之艰苦,又暗喻公主如春晖般化解边患的使命"。月光与春花的意象对比,形成凄美而富有希望的意境。

颈联转入情感抒发,"悲顾鹤"的典故运用尤为精妙。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顾鹤回望之态,既是公主辞阙时的真实写照,又暗用《韩非子》中'鹤一举千里'的典故,展现其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胸襟"。而"帝策重安人"一句,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认为:"表面颂扬帝王之策,实则暗含对和亲政策的深刻反思,'重'字下得极有分量"。

尾联"琼箫""锦轮"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箫声悠远象征文化传播,锦轮华美暗指和平使命,诗人将政治事件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绮丽之笔,写苍茫之思,倍增其哀"。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评:"将政治叙事转化为抒情表达,在时空的延展中完成情感的沉淀"。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既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又细腻刻画了人物心理,使这首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成为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艺术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评:

"五言如'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十字中含万里烟霞。以边塞风物入和亲题材,既见唐律精工,复得汉魏气骨。'临边'二字尤妙,将公主远适之景与王朝威仪凝作一瞬。"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贵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歌悲顾鹤'句,以仙家仪仗写人间别离,得《诗经》'燕燕于飞'之遗韵。末句'悠悠思锦轮',不言愁而愁思自现,此盛唐气象也。"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谈艺录》析:

"'绛河''青海'对起,已藏天地寥廓之象。中二联时空交叠:月晓花春是自然时序,悲顾重安乃人世情怀。琼箫锦轮之喻,暗合《离骚》'奏《九歌》而舞《韶》'的仪式感,使政治婚姻升华为文化交融的象征。"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唐代诗史》赞:

"张说此作,以宫廷应制体而具民歌情致。'度陇春'三字最见功力,既实指陇西地理,复虚写生命萌发之意。吐蕃赞普见之,当解大唐以春华待远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