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出雀鼠谷答张说

2025年07月05日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隆基

译文

南出雀鼠谷答张说
南出雀鼠谷回赠张说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
雷声轰鸣应和天象,风行大地顺应民心。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河流道路仍在晋地,车马渐渐驶向秦川。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
背靠陕州关山险峻,横渡汾河鼓乐频传。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草木随阳光山谷变幻,花朵待北岩春日绽放。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
听闻有鹓鸾般高洁之士,词句清新格调高雅。
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欲以诗音回报知遇,心中情思却难尽述。

词语注释

雀鼠谷: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西南。
乾象:天象,指自然界的征兆。
鹓鸾:yuān 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比喻高洁之人。
鼓吹:古代仪仗乐队的统称,此处指军乐或行进音乐。
阳谷:向阳的山谷。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冬,唐玄宗李隆基携群臣自东都洛阳北巡太原,途经雀鼠谷险隘时,天象忽变。据《旧唐书·玄宗纪》载,此行实为彰显盛世威仪,亦暗含震慑突厥之意。时张说任并州长史,献《奉和圣制答张说南出雀鼠谷》以颂圣德,玄宗遂作此诗应答。

诗中"雷出应乾象"暗合《易经》"震惊百里"之象,史载玄宗过谷时恰逢春雷初动,群臣皆视为祥瑞。"风行顺国人"一句,既指山谷疾风,又隐喻政令通达。张九龄《大唐六典》曾记此次巡幸"旌旗千里",而"车马渐归秦"正对应銮驾返京之盛况。

"背陕关山险"实写雀鼠谷地形,《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处"两壁千仞,中通一线",玄宗以"横汾鼓吹"呼应汉武帝《秋风辞》典,暗藏比肩古帝王之志。末句"心迹竟难陈"颇有深意——《明皇杂录》载张说此前因与姚崇政争被贬,玄宗借此诗暗示调和新旧党争之意,所谓"鹓鸾客"实指张说等文士集团。

全诗融天象、地理、人事于一炉,在应制诗的华丽辞藻下,暗涌着开元盛世初期权力平衡的微妙波澜。阳谷待春的草木,恰似玄宗对朝局焕新的期许,而最终未竟之言,则成为盛唐气象中一段意味深长的朝堂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壮阔的时空转换开篇,"雷出应乾象"暗合《周易》"乾为天为雷"的意象,雷霆之威与天道运行相呼应,展现出盛唐特有的恢弘气象。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风行顺国人"化用《易经》"巽为风"的典故,将自然现象与治国理念完美融合,体现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政治理想。

诗中地理意象的转换极具深意,"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通过空间位移暗示时间流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注称这种写法"以地理变迁喻政治中心转移,暗含对盛世将临的期待"。"背陕关山险"二句,台湾学者简锦松在《唐诗现地研究》中特别赞赏其"以险峻山川反衬行旅之壮,汾水鼓吹的视听交织展现盛唐边塞诗的典型特征"。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是公认的炼句典范。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草木意象在这里被赋予人格化特征,'依'与'待'的拟人笔法,既写出物候变化,又暗喻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期盼。"这种自然意象与政治隐喻的双重性,正是盛唐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尾联"鹓鸾客"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指出,此喻既彰显张说的宰相身份,又暗含对其文采的赞美。而"心迹竟难陈"的结语,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认为:"在典雅庄重的应制框架下,仍流露出诗人真实的创作焦虑,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正是初盛唐过渡期诗歌的典型特征。"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将地理书写、天文意象、政治抒情熔于一炉,既保持应制诗的雍容气度,又注入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堪称开元前期律诗典范。"其意象的精心经营与情感的微妙把控,完美展现了盛唐诗歌"即体成势"的美学特征。

点评

此篇《南出雀鼠谷答张说》以气象宏阔见长,宋人刘辰翁评其"如观大匠运斤,斧凿无痕而山河自显",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曰:"'雷出''风行'二句,已摄全篇之魂,帝王诗不作小家语。"

明末竟陵派钟惺在《唐诗归》中独赏其中兴象:"'草依''花待'一联,非止物候之妙,实见圣主襟怀。草木得阳谷而变,犹百姓沐王化而新也。"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则析其章法:"前六句铺排地理,后四句转入酬答,而'鹓鸾客'之喻,使台阁气象顿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其双重意蕴:"'车马归秦'句既实写出巡之景,复暗喻天下归心,此等句法,盛唐后鲜能及者。"钱钟书《谈艺录》尤重末联:"'心迹难陈'四字,将酬答诗惯常的谦辞翻出新境,非止于自谦,更见君臣相得之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