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我沿渭水而行,见河上公庙隐于苍松翠柏之间,檐角飞举如鹤翼,顿生怀古之思。相传汉文帝时,有皓首老者在河滨结庐注《道德经》,文帝亲往问政,老人却道:"道尊德贵,非可遥问。"竟凌空上升十余丈,授以素书二卷而去。此事载于葛洪《神仙传》,虽荒诞难考,然庙前残碑犹存"汉文帝问道处"六字,苔痕斑驳如岁月密语。
庙中古柏森然,枝干虬曲若篆书笔意。想那河上公"迹与尘嚣隔"的孤标,恰似这古柏不随众木争春的风骨。汉代黄老之学盛行,此老拒受天子之尊,以"矫然翔寥廓"之姿诠释《老子》"宠辱若惊"的真谛——非避世也,乃心与道冥。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直笔记述,然《乐毅列传》末"河上丈人"的只言片语,或为此公身影在史册中的惊鸿一瞥。
驻足祠前,见"玄玄妙门"匾额金漆剥落,而香炉青烟袅袅不绝。忽悟此庙非独祀神仙,实为华夏文明对"那能纪姓名"的隐智者集体追怀。自魏晋玄风至盛唐气象,多少士人于此寻得"心将道德并"的精神渡口。暮鼓声中,檐马叮当,恍若听见千年文脉在《道德经》的章句间流转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