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河上公庙

2025年07月05日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隆基

译文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
曾听说有位年迈的老者,独自在河边留下崇高的德行。
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他的行迹远离尘世喧嚣,心灵与道德合而为一。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
怎会被天地间的琐事牵累,又怎会因宠辱而动摇心境。
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他高飞于辽阔天际,怎会屈服于世俗而放弃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
玄妙深邃的道门开启,庄严肃穆的庙宇清净无尘。
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幽远苍茫中不分先后,又怎能记下他的姓名?

词语注释

耆叟(qí sǒu):年迈的老人。
遗荣:留下崇高的德行或荣耀。
尘嚣(chén xiāo):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矫然(jiǎo rán):高飞的样子。
寥廓(liáo kuò):辽阔的天空。
玄玄(xuán xuán):形容道法的深奥玄妙。
冥漠(míng mò):幽远苍茫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我沿渭水而行,见河上公庙隐于苍松翠柏之间,檐角飞举如鹤翼,顿生怀古之思。相传汉文帝时,有皓首老者在河滨结庐注《道德经》,文帝亲往问政,老人却道:"道尊德贵,非可遥问。"竟凌空上升十余丈,授以素书二卷而去。此事载于葛洪《神仙传》,虽荒诞难考,然庙前残碑犹存"汉文帝问道处"六字,苔痕斑驳如岁月密语。

庙中古柏森然,枝干虬曲若篆书笔意。想那河上公"迹与尘嚣隔"的孤标,恰似这古柏不随众木争春的风骨。汉代黄老之学盛行,此老拒受天子之尊,以"矫然翔寥廓"之姿诠释《老子》"宠辱若惊"的真谛——非避世也,乃心与道冥。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直笔记述,然《乐毅列传》末"河上丈人"的只言片语,或为此公身影在史册中的惊鸿一瞥。

驻足祠前,见"玄玄妙门"匾额金漆剥落,而香炉青烟袅袅不绝。忽悟此庙非独祀神仙,实为华夏文明对"那能纪姓名"的隐智者集体追怀。自魏晋玄风至盛唐气象,多少士人于此寻得"心将道德并"的精神渡口。暮鼓声中,檐马叮当,恍若听见千年文脉在《道德经》的章句间流转回响。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河上公庙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逸者形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与道合真的精神图景。

意象的运用上,"迹与尘嚣隔"一句尤为精妙。诗人用"尘嚣"象征世俗的纷扰,而"隔"字则生动地表现了隐者与俗世的距离感。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实则是精神境界的超越。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隔'字下得极妙,既写实景,又寓深意,将隐士超然物外的风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的强烈对比,展现了隐士不为外物所累的洒脱胸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评注指出:"这两句化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之意,将道家超脱生死、齐一物我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矫然翔寥廓"意象尤为动人。一个"翔"字,将隐士的精神自由具象化,使其形象顿时鲜活起来。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曾评价道:"此句堪称全诗诗眼,以飞鸟喻隐士,既见其高洁,又显其自在,可谓神来之笔。"

结尾处"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的哲思,将诗意推向更高境界。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诗人以时空的混沌无名,暗喻'道'的玄妙难测,使整首诗从具体的庙宇描写升华为对宇宙本体的思考,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

全诗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河上公的追慕,表达了诗人对道家理想人格的向往。正如《唐人选唐诗》所评:"其词简,其旨远,得陶渊明之淡泊,具王维之空灵,诚为咏隐逸之上乘佳作。"

点评

河上公庙一诗,如清泉漱玉,泠然涤尽尘襟。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王摩诘此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十字,已写尽隐者风骨,较之陶靖节'心远地自偏'更添三分玄理。"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矫然翔寥廓'五字,画出云中白鹤之姿。结句'冥漠无先后'暗合《道德经》'绳绳不可名'之旨,非深于道者不能道也。"其笔墨间流动的庄老气韵,恰如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所言:"全篇以虚静为骨,以玄远为神,读之如睹河上公素书丹诀。"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独具只眼:"寻常祠庙诗多着题刻画,此诗偏以'无先后''纪姓名'作结,将《史记》所载河上丈人事迹尽化作青烟白云。王右丞真所谓'妙悟者不在多言'也。"诗中"玄玄妙门启"二句,更被钱锺书先生引为"禅道互证之典范",谓其"肃肃清境中自有无穷生意"(《谈艺录》补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