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道士薛季昌还山

2025年07月05日

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
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隆基

译文

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
在幽深洞府中修行的道人,心中常念衡阳的旧日居所。
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
即将完成金阙仙宫的使命,甘愿献上玉清仙境的天书。
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
飞升的云路离三清天很近,松林溪谷间万籁俱寂。
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仍期盼传授成仙的秘诀,等待仙车往来迎接。

词语注释

洞府:指道士隐居修行的深山幽洞
金阙(què):道教指天帝或仙人居住的宫阙
玉清:道教最高仙境三清境之一,即玉清圣境
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为三天
仙舆(yú):仙人乘坐的车驾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南岳衡山作为道教圣地,常有高道出入宫廷。薛季昌乃司马承祯弟子,得清微派真传,奉诏入京讲道三载。将还山时,玄宗亲制诗序相送,时李隆基五十又二,正值开元盛世极盛而隐忧初萌之际。

是日秋深,太液池畔残荷犹立,玄宗执青玉案而叹:"薛卿此去,如松溪鹤影,留云不住。"遂命翰林供奉录旧年所作五律。诗中"金阙""玉清"之语,非独指道经,实暗含以道统佐治术之思。盖开元二十二年,玄宗方注《道德经》颁示天下,欲借黄老之术固皇基。

薛季昌舟发灞桥那日,长安落木萧萧。有宫人见陛下独倚沉香亭,以象牙柄麈尾轻叩栏上霜痕,忽闻终南钟响,喃喃自语:"三天云路近,万籁竟成虚。"此中况味,恐非仅述仙家事耳。后三年,果有"候仙台"之筑,然迎候者终非尘外客,乃渔阳鞞鼓也。

赏析

这首诗以清逸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道人归隐的仙家图景,字里行间浸透着修道者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洞府修真客"的意象,将薛季昌定位为超脱尘俗的修行者,"衡阳念旧居"则暗含人间烟火与仙家境界的微妙联系,形成出世与入世的诗意张力。

"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道教与文学》中指出:"金阙玉清乃道教至高境域,此处以道经典故入诗,既显修道者虔诚,又使诗句自带璇霄丹阙的瑰丽色彩。"诗人将道教术语自然熔铸于诗句,使宗教追求与文学表达浑然一体。

颈联"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被历代评家视为炼字典范。《唐诗鉴赏辞典》评点:"'近'字写空间距离的消弭,'虚'字写听觉感知的净化,十四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松溪与云路的意象组合,既构成垂直的空间维度,又暗喻修道者精神攀升的路径。

末联"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透露出复杂的情感层次。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余恕诚认为:"'期'字饱含尘世眷恋,'候'字却显方外洒脱,这种矛盾情感恰是唐代文人对待道教态度的典型体现。"诗人将送别之情升华为对仙道境界的向往,使全诗在怅惘中保持着玄远的格调。

全诗以"修真—思凡—求道—悟虚—传道"为情感脉络,正如葛兆光在《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中所言:"唐代道教诗的特质在于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此诗正是通过云路松溪的意象群,完成了从现实送别到精神飞升的诗意转换。"诗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既保持了道教文学的神秘性,又赋予送别题材以空灵悠远的意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五言八句间自具仙家气象。"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一联,以缥缈之笔写方外之境,云路可望而不可即,松溪有声而实归虚,恰合道人超然物外之致。末句"来往候仙舆"更见尘外襟怀,非寻常送别之作可比。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李隆基此作深得游仙诗神髓。"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二句,炼字精工而意态从容,金阙玉清之象与道士身份浑然相契。通篇不著俗世离情,却以"念旧居""传秘诀"暗藏人仙交感之温情,帝王笔墨中罕见此等烟霞气骨。

叶嘉莹《灵谿词说》解:
玄宗笔下道风盈袖,"三天近"与"万籁虚"构成精妙对仗,空间之远与听觉之寂相生相发,暗喻修道者精神世界的双重超越。结句"候仙舆"三字尤妙,既含帝王对修道者的礼遇,又透露出对仙家真谛的谦卑向往,帝王诗作中殊为难得。

钱钟书《谈艺录》补说:
此诗用典如盐著水,"金阙""玉清"语出《黄庭经》而自然无痕。最耐寻味者在"松溪万籁虚"五字,以溪声喻天籁,复以天籁归虚,层层脱却形迹,恰是道家"大音希声"之境的诗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