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南岳衡山作为道教圣地,常有高道出入宫廷。薛季昌乃司马承祯弟子,得清微派真传,奉诏入京讲道三载。将还山时,玄宗亲制诗序相送,时李隆基五十又二,正值开元盛世极盛而隐忧初萌之际。
是日秋深,太液池畔残荷犹立,玄宗执青玉案而叹:"薛卿此去,如松溪鹤影,留云不住。"遂命翰林供奉录旧年所作五律。诗中"金阙""玉清"之语,非独指道经,实暗含以道统佐治术之思。盖开元二十二年,玄宗方注《道德经》颁示天下,欲借黄老之术固皇基。
薛季昌舟发灞桥那日,长安落木萧萧。有宫人见陛下独倚沉香亭,以象牙柄麈尾轻叩栏上霜痕,忽闻终南钟响,喃喃自语:"三天云路近,万籁竟成虚。"此中况味,恐非仅述仙家事耳。后三年,果有"候仙台"之筑,然迎候者终非尘外客,乃渔阳鞞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