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早春时节,长安城外的官道上仍残留着去冬的凛冽。时任秘书少监的刘晃立于新耕的陇亩之畔,望着天际渐合的彤云,眉间凝结着整个关中的焦灼——自去岁冬至以来,持续百余日的旱魃为虐,已让畿辅之地的麦苗显出枯黄之色。
忽有东风挟着湿润掠过他的袍角,但见"繁云先合寸"的异象在苍穹显现,那云脚低垂处,竟真落下"膏雨自依旬"的甘霖。雨丝"飒飒飞平野"时,他看见田垄间老农仰面承露的皱纹里蓄满泪水;当雨幕"霏霏静暗尘"处,又闻得官仓前转运使们如释重负的叹息。这场应时而至的春雨,不仅润泽了干裂的土壤,更浸润着盛唐君臣"以农为本"的治国理想。
诗人以"悬知花叶意"的灵心,捕捉到这场喜雨背后更深层的时代镜像——在开元全盛日的琉璃穹顶下,玄宗皇帝正亲耕藉田,宰相张九龄主持编纂的《千秋金镜录》刚刚颁行,而长安太仓的粟米已积若丘山。那"朝夕望中新"的何止是带雨花枝?分明是一个王朝在节气轮转中,对天人感应的虔诚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