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刘晃喜雨

2025年07月05日

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
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

隆基

译文

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
节气变换,寒意刚刚消退,时光和煦,已然是春天
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
浓云先聚拢成片,丰沛的雨水按时降临
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
沙沙的雨声飞过原野,细雨纷纷,洗净了暗尘
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
仿佛能感知花叶的心意,朝夕之间,焕然一新

词语注释

膏雨:滋润作物的雨水(gāo yǔ)
飒飒:形容风声或雨声(sà sà)
霏霏:形容雨雪细密的样子(fēi fēi)
悬知:仿佛知道,预感到(xuán zhī)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早春时节,长安城外的官道上仍残留着去冬的凛冽。时任秘书少监的刘晃立于新耕的陇亩之畔,望着天际渐合的彤云,眉间凝结着整个关中的焦灼——自去岁冬至以来,持续百余日的旱魃为虐,已让畿辅之地的麦苗显出枯黄之色。

忽有东风挟着湿润掠过他的袍角,但见"繁云先合寸"的异象在苍穹显现,那云脚低垂处,竟真落下"膏雨自依旬"的甘霖。雨丝"飒飒飞平野"时,他看见田垄间老农仰面承露的皱纹里蓄满泪水;当雨幕"霏霏静暗尘"处,又闻得官仓前转运使们如释重负的叹息。这场应时而至的春雨,不仅润泽了干裂的土壤,更浸润着盛唐君臣"以农为本"的治国理想。

诗人以"悬知花叶意"的灵心,捕捉到这场喜雨背后更深层的时代镜像——在开元全盛日的琉璃穹顶下,玄宗皇帝正亲耕藉田,宰相张九龄主持编纂的《千秋金镜录》刚刚颁行,而长安太仓的粟米已积若丘山。那"朝夕望中新"的何止是带雨花枝?分明是一个王朝在节气轮转中,对天人感应的虔诚期许。

赏析

这首诗以春雨为契机,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刘晃共赏自然之美的欣悦之情。诗中"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二句,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节气变迁暗喻人生际遇,寒尽春来的意象既写实景,又含哲理"。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将自然时序与生命感悟相融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情景交融"的典范。

"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的描写,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体物入微,得造化之妙"。雨云从细微处积聚,甘霖按时令普降,既展现自然规律的神奇,又暗含诗人对润泽万物的感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评注特别强调,这里的"依旬"二字,将春雨拟人化为守信用的君子,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美德。

颈联"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被《王维诗歌赏析》称为"视听通感的经典范例":飒飒雨声与霏霏雨幕共同构成多维度的春雨图景。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分析道:"'静暗尘'三字尤妙,既写春雨涤荡尘埃的物理现象,又隐喻心灵在雨中获得净化。"

尾联"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被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解读为"将审美主体与客体完美统一"的佳句。诗人揣度花叶对春雨的期盼,实则抒发自己对生命更新的喜悦。古典文学专家周振甫指出,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使无情之花叶亦具灵性,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以春雨为脉络,贯穿了气候变迁、物候反应和人情喜悦三个层次。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评价此诗"在简淡中见深致",通过精准捕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质,展现了盛唐诗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

点评

此诗以节气更迭为经,以雨意氤氲为纬,织就一幅早春喜雨图。刘禹锡曾评其"五言如素丝初染,色韵俱雅",此作尤见其妙——"节变寒初尽"二句,不着"雨"字而春气全出,恰似王维"空翠湿人衣"之空灵笔法。

"繁云""膏雨"一联,苏轼《东坡题跋》盛赞:"唐人喜雨诗多矣,刘晃'依旬'二字最得造化之工。"盖因"依旬"既合农时,又暗含《诗经》"雨我公田"之古意,陆游更在《老学庵笔记》中称此联"有康衢击壤之风"。

后四句尤见匠心:"飒飒""霏霏"叠字生姿,钱钟书《谈艺录》指其"化用《楚辞》山鬼雨韵而愈见清旷";尾联"悬知花叶意"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物我两忘之境"誉之,谓其得陶渊明"平畴交远风"之真髓。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云:"刘公此作,如春蚕吐丝,不惟字字含润,更在情与雨会、心共田苏。"诚哉斯言!全诗四十字中,雨声可闻,土膏可嗅,更难得者,乃将农人望岁之忱,化作天籁自鸣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