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台望

2025年07月05日

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
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
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初莺一一鸣红树,
归雁双双去绿洲。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甘泉逶迤亘明光,
五柞连延接未央。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为想雄豪壮柏梁,
何如俭陋卑茅室。阳乌黯黯向山沉,夕鸟喧喧入上林。
薄暮赏馀回步辇,还念中人罢百金。

隆基

译文

暇景属三春
闲暇时光属于这美好春天
高台聊四望
登上高台四处眺望
目极千里际
视野直达千里之外
山川一何壮
山河多么壮丽雄伟
太华见重岩
太华山可见层层叠叠的岩石
终南分叠嶂
终南山分布着重重山峦
郊原纷绮错
郊野平原交错如锦绣
参差多异状
高低错落形态各异
佳气满通沟
祥瑞之气充满沟渠
迟步入绮楼
缓步登上华美的楼阁
初莺一一鸣红树
初生的黄莺在红树上声声啼鸣
归雁双双去绿洲
成双的大雁飞向绿色沙洲
太液池中下黄鹤
太液池中飞下黄鹤
昆明水上映牵牛
昆明湖水倒映着牵牛星
闻道汉家全盛日
听说汉朝全盛时期
别馆离宫趣非一
行宫别墅各有不同情趣
甘泉逶迤亘明光
甘泉宫蜿蜒连绵直到明光宫
五柞连延接未央
五柞宫连绵不断连接未央宫
周庐徼道纵横转
宫墙周围道路纵横交错
飞阁回轩左右长
高耸的楼阁回廊左右延伸
须念作劳居者逸
应当想到劳动者而居安思危
勿言我后焉能恤
不要说君主怎能体恤百姓
为想雄豪壮柏梁
试想当年柏梁台的雄伟壮丽
何如俭陋卑茅室
怎比得上简陋的茅草屋
阳乌黯黯向山沉
太阳暗淡地向山后沉落
夕鸟喧喧入上林
傍晚的鸟儿喧闹着飞入上林苑
薄暮赏馀回步辇
黄昏时分乘着步辇返回
还念中人罢百金
仍惦记着侍从花费的巨额钱财

词语注释

太华:即华山,五岳之一
终南: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一段
绮错:像锦绣一样交错
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
太液:汉代宫苑中的太液池
昆明:指昆明池,汉武帝时开凿
甘泉:汉代甘泉宫
五柞(zuò):汉代五柞宫
未央:汉代未央宫
周庐:皇宫周围的警卫庐舍
徼(jiào)道:巡逻的道路
柏梁:汉代柏梁台
阳乌:太阳,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
上林:汉代上林苑
步辇(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代步工具

创作背景

春台望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浸润在柔和的天光里,玄宗皇帝临幸兴庆宫龙池畔的沉香亭。彼时大唐开元盛世正如这满目韶光——太液池波映着新科进士们题名的雁塔,朱雀大街的槐荫下穿梭着西域商队的驼铃。史官记载这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间斗才三钱",而诗人笔下正流淌出帝国鼎盛时期特有的雍容气度。

诗人立于高台极目,终南积雪与太华云烟在黛色天际交错,恰似杜工部笔下"秦城楼阁烟花里"的恢宏气象。宫阙连绵处可见五柞宫与未央宫的飞檐相接,这组汉代离宫建筑群经由初唐扩建,成为盛唐时期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绝佳注脚。玄宗曾命吴道子于此绘制《金桥图》,记录泰山封禅时"旗纛羽卫连亘百里"的盛况。

当"初莺鸣树"的清新邂逅"归雁绿洲"的辽远,诗人实则暗用《诗经·小雅》"昔我往矣"的典故。太液池畔的黄鹤与昆明池上的牵牛星影,既是对汉武帝时代上林苑的追慕,亦暗含张骞乘槎溯银河的传说。这种时空叠印的笔法,恰如李太白《清平调》中"解释春风无限恨"的深意,将历史荣光与当下繁华绾作同心。

尾联"阳乌西沉"的意象遥应《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而"中人百金"之叹则化用《汉书·东方朔传》"作建章宫,千门万户"的典故。诗人以柏梁台与茅茨之殿的强烈对比,完成对贞观年间"去奢省费"治国箴言的隔空回应。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二十余载,但字里行间已隐约可见《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的预兆——盛唐的太阳正在这绮丽辞章中,向着天宝年间的山脊缓缓沉落。

赏析

诗人以三春暇景为引,登高台极目远眺,将千里山川的壮阔气象尽收眼底。"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空间的开阔感,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起笔即见盛唐气象,视野之广袤与笔力之雄浑相得益彰。"

诗中意象的铺陈极具层次:太华重岩与终南叠嶂构成纵向的险峻,郊原绮错与参差异状展现横向的斑斓。这种"多维构图"被学者傅璇琮称为"空间诗学的典范",通过地理意象的并置,形成"视觉的蒙太奇"。而"佳气满通沟"的氤氲气象与"迟步绮楼"的从容姿态,又为壮阔画面注入细腻的人文气息。

禽鸟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初莺鸣红树的鲜活,归雁去绿洲的悠然,黄鹤下太液的飘逸,牵牛映昆明的奇幻,共同编织出动静相生的春之图谱。明代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段:"禽鸟五色,点缀如生,使金碧山水顿活。"

诗人笔锋陡转,由自然景观切入历史沉思。汉家离宫的恢弘与周庐飞阁的繁复,在"阳乌黯黯"的暮色中显露出盛衰无常的苍凉。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点明此中深意:"极写宫阙之丽,正为末句'俭陋茅室'作反衬,讽喻之旨隐现于铺陈之间。"

结句"还念中人罢百金"堪称诗眼,将帝王游赏的奢靡与百姓劳作的艰辛并置。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被当代学者袁行霈阐释为:"在空间叙事中植入时间维度,使地理的壮美转化为历史的叩问,最终完成由物象到心象的升华。"

全诗以望为线,穿起自然、历史、现实三重境界。其意象经营如"七宝楼台",而情感脉络似"潜流暗涌",在盛唐的雄浑气象中,已然预见了杜甫"朱门酒肉臭"式的社会关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以帝王之笔写山林气象,骨力沉雄处不减汉魏。'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十字,已摄尽登临神理。"其评点尤重诗中空间转换之妙,谓作者"自高台远眺移至宫苑细描,如展金碧山水长卷,太华终南作嶂,黄鹤牵牛为缀,巨细相生,虚实互映"。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拈出中间四联:"'初莺''归雁'联以生趣破庄重,'太液''昆明'联以仙气化典实,此等对仗非胸有万象者不能为。"更指出结尾"阳乌夕鸟"之转:"暮色骤至而讽喻自显,奢俭之辩藏于景语,得风人之旨。"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唐诗鉴赏十讲》中分析此诗结构:"开篇如泼墨写意,千里山川尽收眼底;中段似工笔重彩,宫阙禽鸟纤毫毕现。最妙在'须念''勿言'四句,忽作金石之声,将前文铺陈尽数化为警世箴言,犹见太宗皇帝'以镜为鉴'之思。"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唐代诗史》则从文化视角解读:"此诗实为盛唐宫廷诗范本,其'佳气通沟''绮楼黄鹤'之描写,可见当时长安城郭之宏丽,而'作劳居逸'的反思,又透露新兴帝国对隋炀奢侈之戒。诗中地理意象(太华、终南、太液、昆明)的层叠出现,构建出李唐王朝的天授空间。"